宋老先生听著,眉头略微舒展半分,但依旧疑虑重重:“即便如此,以夷变夏,终究...”
朱高煦打断他:“宋老先生,此非以夷变夏,而是师夷长技以利我民。”
“况且,此法仅为辅助,汉字之形、义、理,仍是我等根本,不可动摇。”
他话锋一转。
“再者,诸位可知,此法若能推行,於印书一道,亦有用。”
“將来我印书作坊的活字字模,若按此拼音顺序排列,检字速度就会提升。”
“书籍刊印成本大降,流传更广,圣贤文章、经史子集,方能更快惠及万民。”
“诸位的著述,亦能更快刊印,流芳百世。此等功在千秋之举,诸位以为如何?”
几位儒生闻言,皆是一愣。
他们都是读书人,自然明白书籍传播的重要性。
若真能如汉王所言,大幅提升印书效率,那意义可就非同小可了。
钱儒生眼中微亮:“殿下所言—若真能如此,倒不失为一桩美事。”
“只是,这检字之法,莫非也要学这些符號?”
宋老先生依旧板著脸,眼神却多了几分思索。
书籍成本降低,人人皆可读书-那他们这些读书人,素来看重的“学问”,其价值何在?
知识的门槛一旦消失,这世道他低头看著那些陌生的符號,仿佛想从中看出来。
“老朽並非不通变通,”宋老先生缓缓说道,手指轻触纸上的字母,“只是这祖宗之法,岂可轻易更改?”
“反切虽繁,却也传颂千年,自有其道理。”
“今用这些这些不似汉字之物,为汉字注音,传出去,怕是要引来非议。”
他顿了顿,语气又重了几分。
“更怕后世子孙,只知符號,不知汉字根本,岂非捨本逐末?”
朱高煦理解他们的担忧。
他笑了笑。
“宋老先生虑得极是。”
“所以本王方才说了,此法仅为辅助,不得取代汉字本体。”
“汉字是体,拼音是术。术为体服务,方能事半功倍。”
他看向几位儒生。
“非议嘛,自然会有。”
“但非议能让百姓识字吗?”
“非议能让书籍广传吗?”
“咱们在这新大陆,一切从头开始,正是立新规矩的好时候。”
“若是事事拘泥於旧大陆的条条框框,如何能在这蛮荒之地,开创一番新气象?”
“再说了,”朱高煦语气轻鬆了几分,“这拼音学起来快,將来教家里的小子们写文章,也方便不是?”
“总比写个字,还要翻半天字典,找两个反切字来拼,把人急得抓耳挠腮来得强。”
这话一出,周儒生先是“噗”一声,隨即赶紧收敛。
钱儒生也低声道:“殿下此言倒是有些道理。”
“確是如此,”周儒生忍不住附和,“我家那顽孙,教他反切,简直如对牛弹琴,气得老夫肝疼。”
宋老先生没说话,又拿起纸,仔细端详起来。
他似乎在尝试理解这些符號的发音规律。
“殿下,可否请殿下,以这拼音之法,示范几个字?”他终於开口,语气不再那么生硬。
“自然。”朱高煦欣然应允。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山”、“水”、“人”等简单常用的字。
然后在每个字旁,用清晰的笔跡標註上拼音,连同声调符號。
“诸位请看,『山』字,声母『sh』,韵母『an』,读作阴平声,便是『sh-an』。
朱高煦发音清晰,字正腔圆。
“『水』字,声母『sh』,韵母『ui』,读作上声,便是『sh-ui』。
“『人』字,声母『r』,韵母『en』,读作阴平声,便是『r-en』。
朱高煦一边说,一边指著纸上的符號。
几位儒生跟著他,小声念叨起来。
一开始,有些彆扭,舌头总也绕不过来。
“sh-an....““
“sh-u-i ....
y一ren
念了几遍,慢慢找到了感觉。
“嘶—这法子,倒是——倒是直接。”
宋老先生念了几遍,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確实比反切法直观许多。
反切需要先记住两个字的读音,再从中拼合。
而这拼音,仿佛直接告诉你这个字的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而且,”钱儒生发现了新大陆,“这拼音符號一共不过几十个,学会了这几十个符號,便能拼读所有汉字的读音?”
“正是如此。”朱高煦肯定地回答。
宋老先生沉默了。
他看了一眼朱高煦,又看了看纸上的拼音。
这法子,若真能让寻常百姓,甚至是不识字的孩童,都能快速掌握汉字读音。
那岂不是他脑海中闪过“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
那些贫寒学子,为了识字读书,付出了多少艰辛。
若有了这拼音。
识字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门槛。
知识也不再是少数人垄断的工具。
这与他坚守的“圣贤教化”似乎並不矛盾。
甚至,更能实现“有教无类”的理想?
“老朽再试试。”
他再次拿起纸,指著上面的拼音,一个一个地尝试拼读。
钱儒生和周儒生也围了上来。
“殿下,这个呢?这个怎么拼?”钱儒生指著一个稍微复杂些的字问。
朱高煦耐心示范。
书房里,迴荡著几个成年人略显生疏的拼读声。
以及朱高煦沉稳清晰的纠正。
周儒生拼读了一个字,忽然乐了。
“哎呀!这音儿可准!”
“比我家那婆娘教孙子,一口一个南边土音儿强多了!”
宋老先生没理会他的打岔。
他已经沉浸在对这些符號的理解中。
他发现,这些符號虽然陌生,但其组合规律,確实能准確地表达汉字的发音。
而且,似乎比反切更能体现发音的细节。
他抬起头,看向朱高煦,眼神中固执少了许多。
多了几分探究,几分————认可。
最后朱高煦做了总结:“今日请诸位来。”
“便是想请诸位,先了解此法,待日后推行之时。”
“能助本王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