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此地有类秦国
新幣试製功成,昭示著新大陆的经济秩序即將迈入崭新篇章。
朱高煦站在窗前,手中摩著那枚沉甸甸的“五钱”金幣,其上“日月星三辰”的图案在烛火下熠熠生辉。
这不仅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权力的基石。
然而,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已然摆在了他的面前一一建国。
既要建国,便需国號。
“大汉?”
他受封汉王,沿用“汉”字,似乎顺理成章。
但他內心深处,对此却並不全然满意。
汉,固然强盛,然其名號,总让他觉得多了几分承袭旧制的意思,而且自汉朝以来“独尊儒术”,最终限制了中华帝国本身。
至於“新明”,这个目前约定俗成的称呼,朱高煦更是直接將其从备选项中划去。
“新明”,听著便似曾相识。
他依稀记得,在自己穿越前的那个时空,欧洲那些殖民者,不也曾將他们侵占的土地冠以“新西班牙”之类的名號么?
这“新明”二字,透著一股浓浓的殖民地味道,仿佛只是旧大陆某个王朝的海外延伸,而非一个独立自主、开天闢地的全新帝国。
这绝非他朱高煦所愿。
他要建立的,是一个能够与旧大陆任何强权並驾齐驱,甚至最终將其超越的伟大国家。
思来想去,一个沉寂於华夏歷史长河,却又带著铁血与变革烙印的国號,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一—“秦”。
大秦!
这个名號,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他所有的犹豫与迟疑。
秦,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虽二世而亡,然其开创之功,奠定华夏两千年帝国框架之伟业,无可磨灭。
更重要的是,秦,代表著一种锐意进取、勇於革新的精神。
这与他朱高煦要在新大陆开创一番前所未有事业的雄心,何其相似!
“就以『大秦”为国號!”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再也无法抑制。
他要为这个国號,寻找到坚实的法理与现实依据。
首先,便是从地理方位上,將这片新大陆与古秦国联繫起来。
新京,汉王府,议事堂。
灯火通明,气氛肃穆。
朱高煦高坐主位,目光扫过堂下济济一堂的心腹重臣与饱学儒生。
这些人,是他开创新基业的左膀右臂,也是他推行各项政策的执行者与参谋者。
“诸位,”朱高煦的声音平静却带著不容置喙的力量,打破了堂中的寂静,“今日召集尔等,只为一事一一国號。”
此言一出,堂下眾人神情各异,但都屏息凝神,等待著朱高煦的下文。
货幣体系的建立,他们都已知晓,这无疑是为建国铺路。
如今,殿下终於要正式提及国號,这意味著,新国家的雏形即將浮出水面。
朱高煦並未直接拋出“大秦”二字,而是先从地理形势入手,徐徐铺陈。
“孤观此地之形胜,颇有类於古之秦国。”
他语调沉稳,仿佛在敘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昔日春秋战国,秦国凭藉函之固,东出而併吞六国。此地东临瀚海,西接平原,
若能建立一支强大水师,则此瀚海,未必不可为我等之『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堂下,几位久经战阵的武將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他们常年隨朱高煦征战,深谱兵法地理。
朱高煦此言,直指新大陆的天然防御优势。
以大洋为屏障,的確可以有效抵御来自东方的潜在威胁。
“秦国据有关中之地,沃野千里,而我新京左近,亦是良田万顷,足以供养军民。”
“秦国南有巴蜀天府,物產丰饶;而我等若向西继续开拓,自上海一带溯大河而上,
亦是一片广无垠的平原。观其水土,未必逊於巴蜀。”
朱高煦的声音在议事堂內迴荡,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眾人耳中。
他以眾人熟知的古秦国地理,来类比这片新大陆的形势,巧妙地为自己心中的国號埋下伏笔。
一位主管军务,身材魁梧的將军率先出列,瓮声瓮气地说道:“殿下所言极是!此地西有大洋天堑,內有平原沃土,若能善加经营,確有秦国虎踞关中,俯瞰天下之势!”
“末將以为,殿下此番地理类比,高屋建领,深具远略!”
另一位负责屯垦和水利的官员也点头附和:“新京周边的土地,经过这几年的开垦,
已初见成效。若能將《齐民要术》中的农耕之法全面推广,再辅以兴修水利,假以时日,
必能成为我等立国之根本。”
这些务实派的官员,更关注实际的军事防御与资源整合。
在他们看来,朱高煦的分析精准独到,为新国家的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们隱约感觉到,殿下心中或许已经有了一个充满力量与进取意味的国號。
这与朱高煦此前推行火器革新、建立標准化货市体系等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在精神內核上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堂下的儒生群体中,却泛起了不同的声音。
一位鬚髮皆白,在儒生中颇有威望的老者,颤巍巍地出列,躬身行礼。
“殿下,”老儒生的声音带著几分忧虑,“殿下以秦国喻此地之形胜,固然有理。
然,秦法严苛,二世而亡,其教训亦不可不察啊!”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儒法並用,方得国祚四百载。殿下受封汉王,以『汉』为国號,既合殿下之身份,亦有汉室长久之吉兆,何须捨近求远,效仿那暴秦?”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部分儒生的共鸣。
他们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秦朝的“苛政”心有余悸。
在他们看来,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相对宽鬆的“文景之治”,才是治国安邦的正道。
“王老大人所言甚是!”另一位中年儒生接口道,“我等远渡重洋,在此开闢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