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工业2.0
在无比激动的心情中,沈泉登上了属於自己的採矿船。
他模仿著玩家们的带来的习惯,將一块来自红铁山的高纯度铁矿石悬掛在驾驶位置的头上方,
希望这个代表著家乡的吉祥物能给自己带来好运,让自己多採集到一点稀土矿石,多为建设家乡贡献些力量。
“准备好了就起飞吧!”
负责担当领队的黑烟下达命令。
所有矿船相继启动质量效应零素炉,將自身相对质量从2000吨出头降低到了大约30吨,
之后,在船底四台看上去小到不成比例的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升空。
如果没有零素炉,矿船的起飞会变得很困难,不仅藉助额外的助推火箭,还会以上百倍的速度消耗核燃料。
而现在,虽说由於是二手船的关係,升空过程中船体摇晃得有点明显,但整体给人的观感,就像是充了气的飞艇一样,直接“飘”上了天,异常轻盈。
让人不得不感嘆零素物理学的神奇。
不久之后,黑烟和隨行的另外几名玩家,带领完全由红铁镇原住民操控的其他五艘矿船,登山了行星同步轨道,沿途经过沧源的“太空工地”。
时隔多日,沈泉终於能再次从太空中俯瞰自己的家园。
但这次,最吸引他眼球的,不再是那颗淡黄绿色的行星,而是轨道上200多面巨大的拋物面太阳反光膜。
这些反光膜都是被玩家们开著新买来的货船,从位於小行星带的沧源一號那里一路拖过来的,
每一张都有一平方公里大,重达100多吨。
工业无人机正在將微型霍尔电推进器安装到反光膜的碳纳米管骨架上,以便它们能时刻调整方向,始终面对太阳,並抵消太阳光压带来的轨道偏移。
之后,只要在反光焦点放上一套热电转换发电机组,不需要任何燃料、发电量却可以媲美核电站的200多个轨道太阳能电站,就算大功告成。
这些太阳能电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正是新建的太空船坞。
沈泉看到,就在距离电站不远的地方,六个已经处於建造尾声阶段的太空船坞,长边彼此平行,在三维空间里排列成了比自身更粗壮的六稜柱形。
这样,后期只要拓展、延长六个小船坞的部分侧边结构,中间被围合出的部分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大型船坞,与周边小船坞共同组成蜂巢状的造船复合体。
这个创意来自执行官本人。
除了最大限度减少用料和建造工时外,这种蜂巢式结构还可以让同一个复合体內的所有船坞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复合体內,由ai负责统一发布、协调工序任务,儘可能减少工人和工业无人机原地待命的时间,以及来回往返赶路的时间,实现类似流水线的脉动生產,让產能提高15%左右。
毕竟本质资本家,最看不得员工们的热情无法及时释放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无论是碳基员工还是硅基员工。
新到手的巨型3d印表机,现在也已经整合进蜂巢式船厂中。
它的外观与之前的箱体式印表机完全不同,由四艘一模一样的、长60米左右的列印飞船组成。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飞船的前半部是驾驶舱,以及体积接近於中巴车的黑科技原子喷枪。
中部是需要由玩家们自己安装的反应堆和核燃料舱。
后半部则是物质分解舱、原料舱,以及同样需要自行安装的推进引擎。
工作时,四艘列印飞船从四个不同的空间方位同时进行“喷绘”,共同塑造出任意形状的物质实体。
陆渊严重怀疑,这种所谓的“印表机”,实际上就是沧源最鼎盛时期的制式工程船,应该是2900年左右的最尖端科技。
工程师玩家们的在进行实际操作后,向执行官匯报了这种3列印船的强大效率。
事实大大超出了陆渊的事先预想在有船坞提供不间断预加工物料的前提下,它每小时能列印出长3米、重180吨左右的的“秦岭”舰体,三天可以列印出一艘完整战舰。
这速度,足以让星联任何一家军工企业当场吐血!
换句话说,在巨型3d印表机的加持下,造船复合体中间的那个大號船坞,能以大约12倍正常效率运行。
要是以后能给每个船坞都配上这种印表机·那简直不敢想!
这並非天方夜谭,因为巨型3d印表机的列印產品尺寸不受限制,显然可以列印复製自己!
“大家记录好航线,我们回来的时候还会经过这,並且直接在这里卸货。”
黑烟拿起通讯器,对其他矿船喊话道。
“不回地面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