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海外评奖的不可控因素很多,沈善登没有这方面关系,导师也只是产业、政策研究上有些人脉关系,和导演系有海外关系的老师没有熟到让对方帮忙推荐的地步。
所以要冲奖,选片人要自己联系,要奔波在电影节之间跑奖。
准备工作到了这一步,他其实还有犹豫。
因为他可以选择只用研究生这段时间,研二准备,研三跑奖,获奖就赚了,不获奖拉倒。
只是随着了解深入,沈善登认知受到了一定损伤。
毕竟,想要获奖,基本的人设不能少。
要海外评奖,不管是拍的电影,还是主创要说的话,都要迎合西方叙事,让人家感觉自己赢麻了。
沈善登尝试了一下,发现,牺牲太大了。
他想赢!
不能赢,和杀了他没有区别。
万一被打上了什么标签,以后要被打入另册。
他又不是大院子弟,走到这一步,基本上一辈子完了。
因此,沈善登果断跑路。
并得出结论,海外冲奖之路狗都不走。
而想要在导演这个职业上入行,大概有三条路。
一条是国内学院派道路,吃端碗骂娘,国内财政饭;
一条是海外冲奖,吃骂娘饭,靠外国财政;
第三条是面向市场,吃观众百家饭。
国内学院派道路,属于最先被沈善登排除的。
这条路在导演系手里。
沈善登只能说半路出家,学的是电影管理,但不是嫡系。
而这些老师、系主任,有自己的孩子,有朋友的孩子,有情儿,有弟子,可谓是僧多肉少。
如宁浩算是一步步从短片拍到了长片,有两部还可以的故事片,《疯狂的石头》项目中影给他找钱,也走不了青年导演基金的路子,从港岛那边找的钱。
这些财政基金,一个萝卜一个坑,连韩三平都没有好办法。
《督公》也是走的正常投资渠道,青年导演基金之类的,今年的已经分完了,只能申请明年的,要走流程,在流程中,慢慢等吧。
三条路,看似有三条,其实对于没有背景的沈善登来说,只有一条。
那就是服务观众,面向市场。
不过虽然放弃了走海外冲奖之路,但是这次浅尝辄止的尝试,宛若一场意外的粪坑潜泳,让沈善登有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逆练一下,某种意义上也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转向服务观众的道路后,沈善登重置了《督公》的剧情。
从架空变成了立足于真实历史,放在嘉靖年间。
但因为最初奔着海外获奖,不可避免,存在缺陷。
《督公》内容主创第一次会议。
就在北电找个一间空教室。
“字研!”
首先,沈善登在黑板上,写上了“字研”两个大字。
“一个项目,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文本工作,这项工作,投入小,但是产出大。”
“所以《督公》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字研,在文字上进行研究,在剧本上下功夫。”
“让剧本回归应有的地位吧!回归一剧之本吧!编剧的才能和作用不应该被埋没!”
“我们有两支团队,一个是线下团队,另外一支是线上团队,一些畅销网文的作家,会在情绪拉扯、爽感提升,以及武功设定上,给我们充当顾问。”
“随后还有明史专家加入团队,充当我们的历史顾问。不管是文学剧本还是拍摄剧本,我只有一个要求,节奏流畅,剧情暴爽。”
沈善登对三个跟组编辑提出要求。
这三个编剧,都是中戏、北电在校生或者应届生,嫩的出水的年轻人。
他不需要经验多么丰富,他需要聪明、渴望证明自己、愿意奉献、有一定服从性和团队精神。
深圳。
吴京正照着太阳灯养伤,他身上有大伤,在港岛工作一段时间,就要休息一下,特别受不了潮湿环境。
不过今天,有一位从bj来的客人,送来了一封信。
吴京看着封皮,愣住。
“想明白电影的意义吗,想真正的.在大银幕上顶天立地吗?”
“yes or no?”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