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高度评价,与我们的反应形成反差。”
“西方倒逼东方反思,我们就反思了。反思错过了什么,影评人的观点,学术观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批评到推崇,从拒绝,再到承认,到赞美。有点像《大话西游》的路子。”
说到这,沈善登不由想到《太阳》,可惜了。
要是做好宣发,在这个年代是有可能赚钱的,只要把观众骗进影院就行,反正也不退票。
《卧虎藏龙》的概念塑造过程,就是一个强行扭曲认知的过程。
最初。
华语观众,尤其是武侠片爱好者,习惯了成龙、李连杰式硬桥硬马、凌厉快速的实战风格或徐克式天马行空、视觉冲击强烈的武侠世界。
《卧虎藏龙》的“轻功”设计,借助威亚的飘逸、停留感,和追求意境、点到为止的打斗,如竹林斗剑,遭遇了许多人批评,软绵绵、像跳舞、不真实、太慢。
屎,后来变成了诗,视觉美,动作设计诗意化。
以东方为皮,打着道家儒家的旗号,内在是西方内核,西式的自由与责任、欲望与压抑、江湖规矩与个人追求那一套,很无聊。
观众觉得“沉闷”、“看不懂”、“不够爽快”,与当时主流武侠片的快意恩仇、情节驱动大相径庭。
后来缺点变成了优点,变成了深刻的哲学命题。
导演长期在西方创作,其视角和表达方式让国内观众觉得别扭,如李慕白对玉娇龙的情愫。
文化的陌生感后来也成了优点,“陌生感”成为了获奖灵药。
之所以做到这一切,就是奥斯卡的大获成功。
2001年,《卧虎藏龙》在奥斯卡获得10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4项大奖。
这是华语电影乃至亚洲电影,在奥斯卡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奥斯卡的巨大光环,瞬间将影片置于全球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焦点。
华语地区的评论界和媒体界,当场反思!
而批评声音,被获奖的民族自豪感消解和转化。
然后就是重新评价,缺点变成了优点。
软绵绵的打斗成为了以武写意,以动喻静。
竹林斗剑的飘逸、灵动,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跃成为东方美学意境的巅峰呈现。
“慢”恰恰是为了展现气韵、节奏,还融入了动静结合,阴阳相生哲学思考。
主题也不无聊了。
玉娇龙对自由的渴望与最终幻灭,李慕白对欲望的压抑与临终的坦白,俞秀莲对礼教的坚守与情感的隐忍,变成了深刻的哲学探索。
“导演一跃成为了学贯东西美学的大师,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经典。”
“我拿着一坨屎告诉你这是巧克力,你肯定不信,但是在《卧虎藏龙》上,就是这样发生了。”
“而且时间越久,这坨屎的味道越是醇厚,品鉴方法也多了起来。”
“拿着一个细节深入解读,独特的风格不再是怪异、缺陷,而是艺术个性和创新价值。”
“摄影、美术、音乐、服装,也值得细细品味。”
“在学术研究上,更是衍生了一个流派,电影学者、评论家持续对《卧虎藏龙》进行深入研究,将其置于武侠电影史、华语电影史、跨文化电影研究、作者导演研究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位置。”
周奇峰眼睛亮的吓人,悟了!
他明白了!
“师兄,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色戒》确实把‘大师’浪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