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兵大乱,有李天王哪吒等人神勇,大批人投降,多数人被俘虏。
列兵严加管教,蛮兵们如同牛羊一般,被束缚驱赶进俘虏营。
几乎忙活到天黑,才处理完毕。
鄂崇禹也早派人杀牛宰羊,再把战后死於非命,或不能再战的战马一一宰杀,设宴犒劳麾下將士。
同时鄂崇禹也有心收服这批蛮兵,听从蹇叔建议,嘱咐各路诸侯各自去宽扶被俘虏的南蛮洞主酋长等头目或小首领,尽去其缚,赏赐酒食。
鄂崇禹除去大小首领,更是亲入蛮兵之中,带著蹇叔,扶諭道:
“汝等原本皆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所拘,为其而战,今才遭此难,受此惊嚇,是无妄之灾。
吾想汝等为战,父母、兄弟、妻子必倚门而望,若听知阵败,定然割肚牵肠,眼中流血。
吾不忍做此天人两隔之事,今乃放汝等回去,以安各人父母、兄弟、妻子之心。
望尔等日后安分守己,切莫再做这谋逆之事。”
锅全扔给孟获,毕竟这些小兵確实是被驱使的,有实际却又『无辜』。
说罢,赠这些蛮兵一顿饱饭,再各送米粮而遣之。
南部如今不缺粮,战时储量进出能满足三十万大军战个十几年,更別说孟获没了,后勤基本全被缴获……
蛮兵受此之恩,无不垂泣,有甚者当即反戈,再归放这些蛮兵时,依依不捨者为多。
再说那孟获,被生擒后,本以为会立马被叫来,但先被晾在一边,只是叫人轻微疗伤,防止破相。
鄂应私认为孟获被七擒才服气,完全是诸葛亮太客气了,他可没有这么多耐心。
孟获每次被擒,不多时就放了,打了那么多战,结局几乎无伤,无一不说明诸葛亮的仁度。
鄂应得让这孟获知道俘虏应该抱有的心情,张清仇琼英的飞石之打,让孟获得皮肉之苦,再晾一会,让他原本的悲愤被时间平復。
101看书101??????.??????全手打无错站
这样才能让孟获明白,他那南蛮和南部,究竟是孰强孰弱。
鄂应此时也隨同父亲义释蛮兵,不过他在行动的同时,有目標地在挑选,因为没记错的话,如今在这南蛮大军中,就有著不愿从孟获之人。
再找寻了一会后,鄂应就眼前一亮,找到一魁梧大汉,其身旁又有五人,与之外貌五分神似,彪躯虎体。
鄂应带人上前,亲释其缚,好言宽慰,使那人连称不敢。
“小人杨锋,怎敢让南侯子如此体恤。”
“壮士何须此言?我见诸位皆威风抖擞,目光清明,断不是那起兵作乱的谋逆之徒,定是受那孟获蛊惑,壮士不必自贱。”
杨锋低头,满脸感激,嘴唇磕磣半天,也只得道一声惭愧。
鄂应轻笑,这类人就是南蛮之中的非战份子,可以收服。
演义剧情里,其受诸葛亮之恩,与先前的董荼那阿会喃二人一样,各自成功完成一次一擒孟获。
鄂应特点找到这人,也就是想分化南蛮內部势力,好更好的收服。
一番话语之下,本以为要成为阶下囚的杨锋父子五人被鄂应领著去见了一面鄂崇禹。
在鄂家父子的连番宽慰下,杨锋被感动到五体投地,几乎投诚。
不过念及杨锋为一洞洞主,鄂应还是將此人放了回去。
杨锋离別之时,久握鄂应双手不放,一路近十次回头,才就此离去。
可以说此人差不多已经收服了。
而鄂应之所以如此关注著杨锋,態度比先前的董荼那阿会喃更好,原因也很简单,这杨锋实力很硬。
设定里,这杨锋有三万精兵,关键是皆身披铁甲,还能翻山越岭。
就这情况,杨锋麾下可以说人均小典韦,身披铁甲还能翻山越岭……也不知道这铁甲披身率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