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的北京夜晚,寒风刺骨。方青云一手抱著熟睡的方寧,一手提著行李袋,和周晓、方明远一起走在回团结湖家属院的路上。路灯將一家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方寧的小脑袋靠在父亲肩头,时不时在梦中咂咂嘴。
“安安,“方青云轻声唤著儿子的小名,“最近学习怎么样?“
十三岁的方明远已经长到了父亲肩膀高,闻言挺直了腰板:“上学期期末考试,我年级第三。“顿了顿又补充道,“就是物理差了两分没拿到满分。“
周晓笑著摸了摸儿子的头:“这孩子,跟你爸一样要强。“
方青云眼中闪过讚许的神色:“想过以后在哪里读大学吗?国內还是国外?“
方明远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在国內!清华或者北大。“他眼睛亮晶晶的,“老师说如果成绩特別好,可以考取公费留学。再说了...“少年声音低了下来,“咱们家也没钱自费留学啊。“
方青云闻言轻笑出声,紧了紧抱著女儿的手臂:“62年的时候,我写了《大国崛起》的英国篇和法国篇,在国外发表了。以前的稿费我都直接捐给了外交部充公。“他顿了顿,“等过段时间,我就把这几年来写的其他国家的篇章也发表出来,到时候就有钱了。自费留学也不是问题。“
出乎意料的是,方明远並没有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样子。少年沉思了一会儿,认真地说:“爸,我还是想先试试公费留学。要是考不上...再说自费的事情。“
方青云的脚步微微一顿,借著路灯的光亮仔细打量著儿子。少年稚气未脱的脸上,已经能看到坚毅的轮廓。这一刻,方青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好!有志气!“方青云空出一只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爸爸支持你。“
周晓在一旁温柔地看著父子俩,眼中满是欣慰。怀里的方寧似乎被惊动了,迷迷糊糊地喊了声“爸爸“,又沉沉睡去。
转过最后一个路口,团结湖家属院的轮廓出现在眼前。五年了,那几栋红砖楼房依旧矗立在那里,只是楼前的杨树更加粗壮了。
“到了。“周晓从包里掏出钥匙,轻声说道。
推开家门的那一刻,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方青云站在门口,一时有些恍惚。客厅里的摆设几乎没变——那张他们结婚时买的沙发,那个放著全家福的茶几,墙上掛著的山水画...一切都和记忆中一模一样,只是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跡。
方青云跟著儿子走进书房。果然,一切都保持著原样。书桌上的钢笔还放在那个陶瓷笔架上,摊开的书页上甚至还有他当年隨手写的批註。窗台上的绿植已经换成了一盆新的文竹,在月光下投下婆娑的影子。
“这...“方青云指著文竹,有些疑惑。
“是我种的!“方明远骄傲地说,“妈说您最喜欢文竹,我就从学校领了一株小苗回来养。“
方青云心头一热,揉了揉儿子的头髮:“好孩子。“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安顿好两个孩子后,方青云和周晓终於有了独处的时光。夫妻俩靠在阳台上,望著远处零星的灯火。
“这几年,辛苦你了。“方青云握住妻子的手,声音有些哽咽。
周晓摇摇头,靠在他肩上:“孩子们都很懂事。安安学习从不用我操心,寧寧虽然调皮,但特別听哥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