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御前不说,以后上哪儿去说?
至於这些话会不会得罪人?
他本武夫,又六十好几了,没多少年活头了,不怕得罪人!
是故,戚金继续说道:“辽东最大的祸患,乃是末將所陈之第三患:军餉剋扣,以至军心失,边备废。”
戚金的话语,那是越说越激昂,越说越激动,老脸分外通红,显然这些话被他恋在心中已久,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了。
“辽东边军的处境实在令人痛心!土兵们每月军只有二钱五分到四钱银子,而且还要分两次发放:四月发折成银钱的“折色“,八月发实物的“本色“。
可这些所谓的本色粮米早就霉烂变质,有的还掺著沙土糠皮;折色银两又被层层剋扣,守边土兵经常整年都拿不到银。
更糟的是边防工事一一边墙上的烽火台十座里倒了六七座,剩下的也只是些土堆,女真人甚至直接拆走砖石去盖自己的房子。从庆云堡到柴河堡三百里防线,原本130座烽火台如今全部废弃。
侥倖残存的哨所士兵都被女真人威胁:敢点烽火就杀,点火晚了也要杀,导致整个边境警报系统完全瘫痪。
现在女真骑兵想来就来,如入无人之境;没有烽火预警,援军根本来不及反应一一边防废弛到这种地步,简直触目惊心!”
戚金说到最后,都快流出泪来了。
將士们一心报国,冒著生命危险,结果呢?
朝堂是怎么对他们的?
满朝公卿,又是如何看他们的?
朱由校听完,心中十分沉重。
难怪辽东明军时常败仗。
战兵不足,兵器不利,战马缺失,粮餉几无,贪腐受贿,边防废弛..:
辽东的问题有点太多了,若是能打胜仗,那才是奇蹟。
对於辽东边地的明军来说,还愿意守城,拼命,朱由校觉得,这些明军,已经算是天下第一等的忠君爱国之军了。
换做是唐末五代十国,这完全是无法想像的。
军队军人被如此压榨,居然还能继续忍受,继续效命。
大明朝的制度,疑似有些太先进了。
朱由校换位思考,如果他是辽东边军,还会替大明朝卖命吗?
答案是:绝对不会!
就算不投了建奴,也反你大明!
一个月几百块,你卖什么命?
“朕始知辽东边军,艰难若此,朕痛心疾首啊!”
朱由校捶胸,面露痛心之色。
童仲赶忙上前说道:“辽东积弊,非一时而起,陛下有肃清积弊之心,徐徐图之,
辽东必定清明。”
朱由校闻言,面色稍雾,长嘆一口气后,他看向童仲,问道:“童帅以为辽东之弊,还在何处?”
被皇帝这么一问,童仲知晓,自己今儿个必须要说点事情出来。
否则陛下会如何看他?
是故,童仲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臣以为,辽东最根源的问题还在於辽东之地,
百姓多异族而少汉民,且官府管辖不到,后勤难以为继,需要后方支援,以至靡费甚重”
童仲从另外一个方面,陈述辽东的问题。
他认为,辽东局势的恶化,事实上源於明朝经营辽东的策略失败。
在明初时期,为了牵制和包抄北元残余势力,明朝开始注重对辽东的经营,並最终设立奴儿干都司。
为了巩固对辽东的控制,改善当地汉人较少的面貌,洪武、永乐年间甚至多次向辽东进行移民,但由於当地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影响,收效甚微。
由於无法改变当地少数民族比例过大的面貌,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管辖,不过实际上实行的却是“以夷制夷”的方式。
辽东官员主要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而且实行的是军管制度,大明在当地並未设置管理民政的官府,这是明朝运营辽东失败,导致中后期辽东局势逐步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隨著永乐之后明朝的战略收缩,辽东开始逐渐脱离掌控,最终致使了女真的崛起,
而隨著萨尔滸之战这场决定性战役的失败,辽东问题最终彻底恶化。
其实,辽东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借著辽东的战爭,不知道多少人大发战爭財,吃得肚满肠肥,唯一的受害者,便是大明朝廷,当然,最后又转嫁到大明朝普通老百姓的头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辽东的问题不在建奴。
而在大明本身。
文官贪墨,边將利益稳固,当地百姓不直明廷已久。
朱由校闻言,知晓辽东的问题巨大,必要做出改变。
不过,改是要改。
但也不能逼迫甚紧,要是逼迫边將士卒生起“投金一念起,顿觉天地宽”的念头,那就搞笑了。
现如今,还是要先整顿四卫营,再整顿京营,再用京营之兵,整顿辽东!
事情一步一步来做,饭一口一口来吃。
朱由校眼中杀气四溢。
四卫营的蛀虫们,等你朱爷爷来收你们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