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要赚银子啊!
《张士元防疫指导手册》。
前几日,张兰英在医馆内劳作之时,医馆管理内务的婆婆,便给了她这一本册子,并且告诉她,大夫们都是按着册子上的来学。
张兰英若想要读书,便先照着这个册子上的学,对于医馆内的工作也有些帮助。
实际上,张兰英还是能够识一些字的,即便是出身农户,可她记性天赋极好,从前村子里的老人教授她一些字,她现在仍旧记在心里。
靠着半问半猜,她也能够将这本册子读得七七八八。
不过可惜,册子里头的内容不多,张兰英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读,以至于读得倒背如流,甚至近来看到一些病患,她都能马上判断出,这是什么程度的“大头瘟”,可以用什么药材。
正当张兰英想要再温习一遍册子的时候,外头突然传来一阵呼喊之声。
“兰英!兰英!”
“俺在呢!”张兰英听出是医馆内负责照顾病人的婆婆,连忙起身回答。
却听那婆婆传来急迫的声音。
“外头又有重病的人来了,你快来一同协助。”
“俺这就来了。”
张兰英着急忙慌地收起小册子,将扫帚一干收拾起来,着急忙慌地跑了出去。
一连好几日,京师内都是一阵兵荒马乱,京营与五城兵马司在各处奔走,外城七个城门设卡,由巡检司配合经医馆培训的大夫验明,将一批又一批的重症流民送入到城中。
城内也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排除工作,针对京师百姓的病患,分为微症、轻症、重症三个级别,于咸宜坊附近,开辟了一片病患隔离区,由废弃卫所营房所改造,以军营里头的管理模式,将这些病患统一管理。
顺天府下辖大兴、宛平两个京县,所有官吏与差役出动,共同协助处理一干事宜。
仁民医馆内一百多名大夫,经过培训之后,被派往各地协助瘟疫防控事宜,仁民医馆接连成立“一”到“十五”个分馆,遍布在咸宜坊四周各地。
咸宜坊俨然成为了京城内的医疗专区。
“此人头面焮肿紫赤,高热神昏,即刻送往重症区,取井水浸湿的毛巾,敷于额头、腋下、腹股沟”
“此人头面焮肿疼痛,乃是常症,给予服用黄连黄芩解毒汤”
仁民第一医馆内,杨济时如今已然是熟能生巧,针对一个又一个的病例,快速查看诊断。
身旁一名书吏协助他将每个病患的情况,简单登记在册,以供今后数据统计。
然而,咸宜坊之内,开设整整十五个医馆,可面对京城上下约莫十来万的病患,依旧是超负荷运转,即便是一天能够治疗一千名病患,可仍旧要十天才能全部看完。
这个时候,京师内其余医馆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杨家医馆之内。
杨济时长子杨天成,在接受大蒜素治疗,加上各类中药调理后,这些天里头已然基本上药到病除。
“老先生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转至微症区,注意每日作息调养,佩戴好口罩,小生为先生开一副白虎汤”
杨天成简单为来看诊的老者查看一番,便很快得出了结论。
在他的手边,放着一本《张士元防疫指导手册》,上头总结归纳有“大头瘟”各种情况的症状情形,并且对应治疗方法也是十分详尽,而今几乎全京师的医馆都有所配备。
这本《张士元防疫指导手册》,便是脱胎于仁民医馆近来的治疗经验。
起草人正是他的父亲杨济时。
“那个大夫。”这名老者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听闻大蒜可治这大头瘟,而今全城都买不着了,你这里有没有?”
“您说得是大蒜素吧?”杨天成脸上露出微笑说道。“此‘神药’而今都为官府调配,寻常医馆是没有的,您这症状尚轻些,倒不必服用什么大蒜素,我给您开一剂白虎汤,清热生津,平日里多佩戴口罩”
显然,即便是杨天成手里,也没有多少“大蒜素”。
于“现代医学”的理论教诲之中,杨天成早就明白,所谓“现代医学”并非全然抛弃过往,而是结合传统医学,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的改进。
一早上下来,杨家医馆前来看病的百姓,便有一百余个之多。
好在有了咸宜坊的隔离点,京师内的大部分重症病患,都被转移到了隔离区由那边的大夫,进行专业化的治疗,分流到普通医馆的一般都为轻症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