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对倭国的贸易战?此乃我大明疆土!
就算是一群疯狗,可总归也该有个头头才是。
这织田信长便是疯狗中的翘楚。
张允修心里清楚,此事若不掰扯明白,老爹定然不会倾力支持。而与倭国的经贸往来,正是他开海方略的第一步,绝不能有半分马虎。
他微笑说道:“爹爹可想听听这织田信长的来历?”
“织田信长?”
张居正紧紧皱起眉头,他脑袋里头思索着跟倭国的一干事务,却发现大明这些年少有跟倭国往来。
主要还是,这些年大明将目光重新落在了北方的鞑靼人身上,对于隔海遥远的倭国,自然没什么兴趣。
张允修则是详细解释:“倭国人如今还处于乱世,政权四分五裂,战乱不休,爹爹不知晓也正常。不过这个织田信长,爹爹想必会感兴趣。”
“哦?”
“这织田信长出生士族,自小便是行事乖张,可便是这样一个人,凭着火枪队和‘兵农分离’之策,一举成为了倭国最有权势之人.”
“‘兵农分离’之策?”张居正似是提起了一些兴趣。
张允修解释着说道:“若非要类比,倒有些像我隋唐之时的募兵制,士兵不再是府兵,乃是专门从军打战的。”
张居正自是通晓这些,略一思忖,语气里带着几分不以为然:“这也能算是改革?”
确实在大明朝这片卷王大区里头,这点谋略还真是太过浅显,可在如今的倭国那绝对是够用了。
张允修料到老爹的反应,无奈摇摇头说道。
“爹爹,此小国也,自然与我们有所不同。”
张居正微微颔首:“老夫听闻,倭国自古便是纷乱不休,民间多是不服管教之辈。
如今将军民截然分开,恰如始皇帝收天下之兵一般,集中力量,安定庶民,也算是个良策。”
张居正口里不服管教之徒,怕不就是说的那些浪人和武士,一直以来侵扰大明的倭寇,很多便是从中而来。
以他内阁首辅的眼界来分析倭国局势,句句都切中要害。
张允修坐在桌案前,端起茶盏浅啜了一口。
“爹爹有所不知,那织田信长虽占了近畿富庶之地,可处境也算不上好,四周皆是强敌,东边的武田信玄有,骑兵厉害非常;西边的毛利家扼守濑户内海,垄断了海上贸易;就连京都附近也有不少反对势力.”
张居正抬了抬眼眸,瞬间品出了其中滋味,他颇为惊讶地说道。
“臭小子,你还将手伸到倭国去了?想着阻止他一统?”
他琢磨片刻,却觉得很是不妥,摇摇头。
“倭国与我大明隔海相望,中间海域浪高风急,天气不定。元世祖之时,曾两次东征倭国,皆是因海上飓风而失败告终。”
“错了。”
张允修神色郑重地说道。
“爹爹,我非但不阻止这织田信长,我甚至还要帮帮他。”
“什么?”张居正嚯地一下起身,紧紧瞪着对方,以为张允修中了邪。
好小子,倭寇之患才结束多久,便想着效仿江南士族,跟倭寇勾结了?
“爹爹稍安勿躁。”张允修连忙解释着说道。“正如先前所言,这织田信长乃是外强中干,看起来势大,可背地里却是危机四伏。
倭国岛上物资匮乏,缺少煤矿铁料,同时也对于我大明之丝绸、瓷器颇为热衷。
最为关键是,这织田信长推行‘乐市乐座’,废除了各地的关卡税,府库收入反倒少了三成。
他此番正缺乏一个契机,去赚取更多银子,若没有银子,他连底下的武士都发不起军饷。”
张居正听闻此言,才缓缓坐下,眼神微动,却依旧疑虑:“你如何对倭国之事,这般了解?”
张允修脸上表情一僵:“孩儿.自佛郎机传教士那里得知。”
张居正有些无语,什么都是佛郎机传教士,可他并没有深究,则是提醒着说道。
“这织田信长看起来狼子野心,若令他起事必成我大明心腹大患。”
张允修理所当然地摊开手:“所以,我们要跟他们做买卖。”
“这是何道理?”
张居正紧紧蹙眉,他眼神瞥向书案上的一摞书,里头有《经济学原理》,还有《国富论》等一干经济学相关书籍。
他不免继续问道。
“又是你那什么经济学的道理?”
“春秋时期,管仲以经济学之道,控制了鲁、梁、代、楚等国,所谓买鹿制楚依旧是耳熟能详。”
张允修笑着说道。
“换在倭国身上同样是适用的,倭国人缺少一干物资,特别是这生丝布匹,倭国人种植较少,且生丝一半以上需要自海外输入,我大明的丝织品和一干物资,在倭国都是抢手货。
等掐住了他们的生计命脉,日后若要除这心腹大患,还不是易如反掌?”
他此举不单单是为了给江南织造局打开销路,更加有一个深层原因。
历史上万历三大征中的援朝抗倭,便是在十年之后,织田信长下属丰臣秀吉统一倭国后,对于扩张的野心,妄图征服朝鲜,再染指大明。
此战打了整整六年,虽说大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却也耗费将近两千万两白银,可以说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同样也有三大征的一部分原因。
重来一次,张允修自然要在源头上,掐灭这倭国人野心崛起之路。
可张居正不怎么看好,张允修说起来很简单,实际落实起来,显然没有那么容易。
他眉头紧锁着说道:“倭国人反复无常,贸然与他们合作,恐怕你这谋划不成,反倒是人财两空。”
从前,张居正并非没有注意到东边这个小国,可隔着一片海,显然没有北方敌人来得更加迫在眉睫。
在他看来,与其费尽心力处置倭国,倒不如多些心思,去细致经营蓟辽之地。
最为关键的是,在张居正看来,跟倭国人合作显然不是什么很好的选择。
可张允修自有另外一番道理。
“此正是孩儿力主戚少保出山的原因。”
他眯起眼睛。
“倭国人品性如此,自古便是慕强的,孩儿便让戚少保将其给打怕了,不怕他们不做生意。”
张居正嘴角肌肉一抽,十分无奈地说道。
“这便是你让戚元敬去当海寇的原因?”
他看来,张允修将戚继光派到南洋去劫掠倭国人,跟海寇确实没什么区别。
“非常之事行非常之法。”张允修振振有词地说道。“戚少保又不是打着大明的旗号,只准他倭国人抢我们的,不准我们抢倭国人的么?”
张居正忍俊不禁。
这样的脑回路,确实是朝廷诸公做不到的,也只有张允修一人了。
他又再次询问说道。
“若那织田信长,不愿与你合作呢?”
“他敢。”
张允修轻笑着说道。
“我大明手握一干物资,还怕没有人做生意么?没有他织田信长,谁肯合作我大明的藕煤、丝绸、布匹、瓷器便卖给谁!
毛利家愿合作,便助他们经营濑户内海。
武田信玄愿通商,大明也不妨给些好处。
我大明不一定要亲自下场,他织田信长不合作,逼急了将生铁、硫磺、铜料,卖给其反对者,还不让他焦头烂额?”
“臭小子!”张居正吓了一跳,瞪着眼睛骂道。“这等阴谋诡计,你倒也想得出来。”
可他嘴上这样说,心里头却并非是迂腐之人,这等搅混水,分而化之的法子,在史书上可并不鲜见。
是不是阴谋诡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给大明带来最大的利益。
张居正眯起眼睛细细思索起来。
这经济学之道,往日里只是在大明国内施行,此番竟然要用在倭国人身上,实在是有些闻所未闻。
不过他并不介意尝试一番。
最为关键的是,若与倭国的贸易能够打通,不单单像是张允修所说的,遏制倭国人的统一,更能解江南眼下危机,甚至还能借此机会,开启海上贸易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