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实验室的材料检测中心,气氛被抽成了真空。
两份样品,被匿名编號后,同时送入了检测流程。
执行检测的,是厂里最顶尖、也最不知情的第三方团队。他们只认数据,不认人。这是杨爱国能爭取到的,最后的公正。
休息室里,时间仿佛凝固成了琥珀,將每个人都封在里面,动弹不得。
孙德海和他手下的工程师们,围在钱秉穹身边。
“钱老,您放心。咱们的工艺,每一步都是按照苏联最高標准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是那种野路子能比的。”
“对,冶炼这东西,靠的是千百次的经验,不是一两次的运气。”
钱秉穹闭著眼,没有说话,但那双放在膝盖上、紧紧攥著裤腿的手,已经出卖了他。
另一边,杨爱国背著手,在墙角来回踱步,皮鞋底在地板上摩擦出焦躁的声音。
赵铁军像一根標枪,笔直地站在李卫国身后,手心里全是汗。
唯有李卫国。
他靠在椅子上,手里拿著一本不知道从哪儿翻出来的、页脚卷边的旧机械图册,一页一页,看得认真。仿佛外面那场决定华夏航空未来的豪赌,与他毫无关係。
“第一批数据出来了!”一名技术员推门进来,打破了死寂。
所有人都猛地站了起来。
技术员把两份报告分別递给钱秉穹和李卫国。
“常规物理性能检测结果:硬度、韧性、密度。”
钱秉穹飞快地扫过报告,紧绷的脸上终於有了一丝鬆动。
他那份样品,各项数据稳定得像教科书里的范例,完美符合所有理论预期。一份无可挑剔的优等生答卷。
孙德海凑过去看了一眼,长舒一口气,脸上重新掛上了自负的笑容。
他斜了一眼李卫国那边。
“怎么样?小李工,你的数据如何?”
杨爱国抢过报告,心臟提到了嗓子眼。
报告上,李卫国样品的每一项数据,都比钱秉穹的高。
但超出的幅度很微妙,只在10%到15%之间。
“嚯,还真让你撞大运了。”孙德海哼了一声,“小型炉偶然性高,温度集中,催生出几个超標数据不奇怪。但这是畸形的,不稳定的!”
他身后的几个工程师也附和起来。
“没错,关键看抗疲劳极限!材料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看的!”
“一时的傻力气,长久不了。”
李卫国甚至没抬头看那份报告,只是翻过了图册的另一页。
“安静。”
他淡淡地吐出两个字。
那群工程师的声音,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掐住了脖子,戛然而止。
“核心测试,高温高频应力循环测试,正式开始!”
控制室的大屏幕亮起。
两份样品被同时装入加速疲劳试验机。一名技术员向观摩的眾人解释:“测试將在1150c高温和150mpa应力下,对样品进行高频次的脉衝加载,模擬发动机叶片在极限工况下数千小时的震动和热衝击。我们的目標是八十万次循环。”
屏幕上,出现了两条数据曲线。
一条绿色,代表钱秉穹的样品。
一条红色,代表李卫国的样品。
两条线旁,是飞速跳动的数字——【循环次数】。
数字的攀升速度,快得让人心跳加速。
一万次……五万次……十万次……
两条线依然稳如磐石,难分高下。孙德海的嘴角,已经忍不住开始上扬。
突然。
就在计数器跳到【210,345】的瞬间。
那条绿色的曲线,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小的、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拐点。
仿佛一个人,在长途奔袭中,膝盖轻微地抖了一下。
然后,那条线便不可逆转地,缓缓向下弯曲。
“停!”检测员的声音传来,“一號样品,內部出现永久性微裂纹,测试终止!”
失败了。
钱秉穹团队,凝聚了半生心血、代表著国家最高水平的样品,在二十一万次这个节点,宣告失败。
孙德海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钱秉穹猛地睁开眼,身体晃了一下,被身边的学生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