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编程的陈玉玲闻声抬头:“怎么了?”
“主电源线绝缘层破损,得更换。”
王建业擦擦手,“我去找备件。”
李厂长却摆摆手:“不用。”
他转身对一个年轻工人说,“去我办公室,右边抽屉有个铁盒,拿来。”
铁盒里是各种电线接头和绝缘胶带,明显是精心收集的。
王建业小心地剥开破损处,重新包扎。
他的手指灵活地缠绕著胶带,每一圈都严丝合缝。
“好了!”他长舒一口气,“玉玲姐,可以测试了。”
陈玉玲按下启动键,机器发出轻柔的“喻喻”声,与周围老机器的“咔嗒”声形成鲜明对比。
显示屏亮起,各项参数清晰可见。
“我来试试!”挡车工王阿姨自告奋勇。
她在陈玉玲指导下按下几个按钮,机器立刻响应,梭子飞快穿梭。
“天啊!”她惊呼,“这么轻巧!以前换样要调半天,现在按几下就行!”
李厂长挤到前面,老镜后的眼晴瞪得溜圆:“这速度————?比原来快了一倍不止!”
王建业调出实时监测界面:“您看,这里显示电机负载,这里是织物密度,这边是故障预警。”
他指著突然变红的一个参数,“比如现在,经轴有点偏,需要调整。”
技术科长凑近屏幕:“神了!以前要等到出问题才知道“
接下来的两天,改造后的机器成了车间明星。
工人们排著队体验,喷喷称奇。
第三天下午,李厂长把王建业请到办公室,递上一份合同:“王工,我们厂决定全面改造!就按你们的技术方案来。”
王建业接过合同,纸张沉甸甸的。
但他没有立即签字:“李厂长,有个问题一改造期间会影响生產,工人们·——”
“早想好了!”李厂长拉开窗帘,指著远处的空地,“我们分批改造,那边搭临时工棚。
虽然条件差点,但总比停產强。”
他转身拍拍王建业的肩,“小伙子,你知道我最看重什么吗?不是產能提升,是这个他指向车间,改造后的机器前,年轻女工正轻鬆地操作著,“孩子们不用再提心弔胆地干活了。”
王建业喉头一紧,郑重地签下名字。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合同,更是一份信任,
消息像春风般传开。
一周后,王建业团队转战杭州丝绸厂。
有了沪城的成功案例,洽谈顺利许多。
但在测试阶段,新的挑战出现了一一丝绸比布娇嫩得多,传统plc程序过於“粗暴”,导致布料损伤率上升。
“怎么办?”冯猛挠著头,“总不能再改回手动控制吧?”
深夜的招待所里,团队紧急开会。
陈玉玲盯著测试数据:“需要更精细的控制曲线,但现有传感器精度不够———“
张炳青突然举手:“王工,我有个想法!能不能用光电传感器替代机械触头?我在《无线电》杂誌上看过类似应用”
王建业眼前一亮:“继续说!”
年轻人受到鼓励,语速飞快:“丝绸在强光下是半透明的,我们可以通过透光率变化检测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