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辰坐在阅读室的椅子上,眉头紧锁。
他面前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示意图和公式。
但关键的几个问题始终找不到突破口。
最让他困扰的是几个核心难题。
例如怎样才能让看不见摸不著的能量场,像一堵真正的墙那样挡住飞来的子弹或弹片?
还有就是在拦截的瞬间,如何避免產生剧烈的衝击波。
否则护盾还没发挥作用,使用者可能就先被震伤了。
他尝试了各种思路,甚至重新翻阅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文献。
但现有的物理学理论中,似乎还没有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原理。
这就像是要用空气织成一张网去接住飞来的石头,听起来就违背常理。
杨辰揉了揉太阳穴,桌上的咖啡已经凉了,杯底沉淀著未溶解的粒。
之前遇到类似困难时,他都会去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
比如在研究材料时就找过葛教授。
但这次不同,杨辰曾尝试在学术资料库中检索相关资料。
发现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也仅停留在电磁防护层面。
就连以军事科技著称的白头鹰。
能查到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確標註著不適用於动能武器防御的说明。
在某国际科技论坛上的帖子里,杨辰甚至看到有国外科研人员惊嘆国防科技大学的等离子护盾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但討论的內容依然局限在电磁防护领域。
杨辰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即便是国际前沿技术,在某些领域內依然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
他坐在阅读室內的椅子上。
暂时放空大脑,短暂的实验生涯中,杨辰也曾在去往实验室的路上路过校园內其他学员的实验室。
也曾在去食堂的路上与討论相关领域內容的学生擦肩而过。
他们虽然不像自己一样拥有著金手指,但同样都是在各自领域內推动著科技的进步。
冷静下来后,喝了一口已经凉了的咖啡。
通过这段实验的研究,杨辰已经感受到了现实世界与系统兑换的知识的边界。
有些问题不是靠勤奋就能解决的。
杨辰翻开笔记本,重新审视他在那上面记录的密密麻麻的公式金额图表。
在某个空白处,他用红笔画了一个大大的问號。
这个问號像一盆冷水,浇醒了他先前的狂热。
杨辰开始意识到,他自己一直在试图用现有的框架去解释一个可能根本不在这个框架內的现象。
就像非要用牛顿力学去解释量子力学一样徒劳。
林教授让他自己申报成果鑑定的经歷也让他印象深刻。
审核流程、评审环节等细节都在提醒他,科研不仅仅是探索,而是一份责任。
杨辰把眼前的笔记本合上。
“也许该换个思路了。”
他想起在看书的时候看到的一句话。
科研就像是爬山,有时候退下来换个线路,反而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系统兑换界面上的那个静止不动的进度条,此刻在杨辰的眼中不再是个挫折。
而像是一个耐心的计时器,等待更成熟的时机。
第二天清晨。
郑飞光洗漱完毕准备去食堂时,发现杨辰的寢室门也开了。
原来昨晚杨辰已决定暂停护盾技术研究,转而探索新方向。
这件事周瑶是第一个知晓的,毕竟她总是最后离开实验室的人。
郑飞光愣在原地,手还握著寢室门的把手,惊讶的看著从寢室走出来的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