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习首先宣讲射礼之源流与意义:“射者,男子之事也。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其容体比於礼,其节比於乐,而中多者,得与於祭…夫射者,內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此可以观德行矣!”
强调习射绝非爭强斗狠,而是陶冶心性、端正仪容、培养专注与毅力的过程,是君子“六艺”之一,不可或缺。
隨后,教习开始讲解並示范动作要领:如何站立(“足如磐石”)、如何握弓(“左手如拒,右手如附”)、如何搭箭(“矢无虚发”)、如何瞄准(“目无流视”)、如何发力(“息如抽丝”)。每一个环节都要求身心合一,符合礼仪规范。
学子们换上统一的素色儒服,依序上前领取弓矢。弓是標准的学子轻弓,约三石力,木质弓身缠著防滑的细绳,裹著薄薄的筋角,分量不重,但对这些平日只握笔桿的书生而言,拉开也需一番力气。
秦思齐领到弓,仔细感受其质感与平衡。他按照教习的指导,凝神静气,双脚不丁不八站稳,缓缓开弓。
並未急於发射,而是仔细体会著內志正,外体直的要求,努力让躁动的心绪平静下来,將所有注意力集中於远处的靶心。
屏息,放箭。箭矢嗖地飞出,虽未中靶心,却也稳稳扎在了靶子上沿。
教习微微点头:“姿態端正,心神沉稳,初学已属不易。”
反观李振,则显得有些毛躁。力气体能本不错,但心浮气躁,开弓急促,瞄准草率,连续几箭都脱了靶,甚至有一箭歪得离谱,引得旁边几个学子窃笑。他面红耳赤,愈发著急。
张祥瀚则有些畏缩,手臂微颤,箭软绵绵地飞出不远便落了地,显然对此道毫无天赋亦无兴趣。
射箭练习后,还有相关的理论课程。教习会讲授《武经总要》中的基础內容,如阵法辨识、旌旗金鼓之制、乃至简单的兵器维护知识。
秦思齐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在课后找来《武经七书》简要翻阅,虽然深奥的兵法策略一时难以尽懂,却也开阔了眼界,明白了出將入相併非虚言。
李振和张祥瀚也只是勉强听讲,笔记都记得寥寥。
自此,射礼课成了秦思齐的固定科目。射之一道全凭学子喜爱,是否参加全靠自觉。
秦思齐享受这种需要极致专注与身体控制力的活动,每次课都认真练习,进步显著。
射礼课带来的心性磨练,似乎真的对秦思齐的学业產生了积极影响。
这日,他又完成了一篇关於优化长沙府境內驛传系统的策论。文章不仅引用了《周礼》中关於邮驛制度的记载,分析了当前驛传的效率瓶颈,还创造性地运用数算方法,根据不同路段的车马速度、人员换班频率、公文紧急程度,设计了一套分级调度和成本核算模型,既保证了效率,又力求节约財政开支。
文章呈上后,得到了讲习的高度评价:“引古鉴今,切中时弊,术数之用,恰到好处,非为炫技,实为解困。甲等。”
终於获得甲等评价!秦思齐长舒一口气,多日的苦闷与摸索终於有了回报。
赵明远看著秦思齐那篇得到甲等的策论,似乎若有所悟,只是嘟囔道:“那我这篇《赋税论》你再帮我看看,总觉得哪里不对…”
秦思齐笑著接过文章:“好,你我一同参详。正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