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言:『百姓皆朕赤子。』朕亦言,百姓皆朕赤子。”
“各地流寇若有愿反正归降者,各地督抚司道,可酌情招抚。负隅顽抗之贼,仍定罪不恕。”
崇禎皇帝也好,下面的大臣也好,都清楚的知道老百姓为什么造反。
老百姓吃不上饭,肯定会造反。
崇禎皇帝也確实不止一次的说过,百姓皆朕赤子这种话。
老百姓吃不上饭,朝廷是有责任的。流寇,能招抚就招抚。
崇禎皇帝本以为不就是天灾嘛,朝廷再扛几年就扛过去了。
结果,迎接大明朝的是持续数年、波及数省、更大范围、更为严重的天灾。
如今,朱慈烺的这一番话,无疑是对虏、寇之爭定了调子——灭虏平寇。
先帝死於闯贼之手,从政治层面来讲,联寇是不可能的。
以后或许可行,但如今绝不可行。
可如果寇愿意归正,朝廷还是会接受的。
其实,对於很多大臣来讲,寇有时比虏更可恨。
只是皇帝这么说了,而且说的这么政治正確,大家不好再说什么。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大明君臣都清楚的明白,如日中天的李自成、张献忠是不可能归降反正的。
皇帝这么说,无非是为了彰显仁德,有一定的作秀成分。
“皇上,臣有本启奏。”
就在眾人以为此事就此翻过时,人群中有声音再度响起。
寻著声音望去,原来是提督操江的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左懋第。
有人要说话,朱慈烺当然不能不让人说话,“奏来。”
“启稟皇上,皇上华夷、汉贼之论,臣深以为然。”
“只是,还有两事,仍需清楚。”
朱慈烺:“哪两事?”
左懋第回道:“事一,平西伯吴三桂,究竟如何?”
“若平西伯是仿效唐借兵回紇平安史之故,这才与建奴联手剿贼,则可谓忠臣。”
“如此,当宜封赏,以示朝廷激励。並召平西伯南下,以关寧之精骑,充实防务,拱卫江南。”
“若平西伯心存其他,臣恐再现张弘范之忧。”
吴三桂在崇禎朝,那是少年英雄、军中才俊、皇帝爱將、辽东柱石,妥妥的正面形象。
而且,吴三桂手中还握有大明朝手中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关寧军。
如果吴三桂仍旧是那个崇禎爱將,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朝廷目前的困境。
有关寧军在,你高杰再炸刺试试!你左良玉再清君侧看看!
朱慈烺很清楚,吴三桂已经不是那个吴三桂了。
崇禎十七年,关內是闯军,关外是清军,吴三桂被夹在山海关。
辽东本就依靠朝廷供给军需才能维持,撤离寧远时,为了不將城池留给建奴,寧远城被焚毁。
既无寧远军田可屯,又无朝廷军需供给,被夹在中间的吴三桂,势必要在闯军、清军中做出一个选择。
吴三桂做出了什么选择,朱慈烺清楚,可下面的臣子不清楚。
因此,吴三桂是忠是奸、是人是鬼,就变得无比重要。
熟悉歷史的朱慈烺又不能剧透,他想了想。
“朕会派锦衣卫的密探暗中接触平西伯,晋其为平西侯,世袭。並追赠其父吴襄为辽国公。”
“若吴三桂实为大明孤忠,朝廷必不会亏待。”
“若吴三桂已染腥膻之污,朝廷要更加小心。”
“洪承畴之殷鑑,不可再犯。”
眾臣:“皇上圣明。”
朱慈烺看向左懋第:“说一说第二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