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反传统拍法
周慧敏好奇地道:“那你打算怎么拍呢?”
方致远张了张嘴,想將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却没能说出来,他只是觉得《盲並》可以按《索尔之子》的方式来拍,但《盲井》和《索尔之子》故事不同,背景也不同,肯定要有所取捨和区別,具体怎么拍他现在还说不清楚。
“我现在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想法,但具体怎么拍,我还没有想好,必须想清楚才行。
时间已经不早了,你早点休息吧!我现在太兴奋了,脑子里全是电影的镜头,我必须好好授授思路,想清楚具体怎么拍!”
“我也不想睡,我陪你一起授。”
方致远將周慧敏带到臥室,让她早点休息,自己则来到书房。
他坐在书桌前,闭上眼晴,在脑海中回溯《索尔之子》的內容,思考著《索尔之子》
跟《盲並》的异同,寻找著將《索尔之子》嫁接到《盲並》的可能。
《索尔之子》以標新立异的拍摄手法,探索了一种捨弃上帝全知视角的浸入式敘事,
电影採用从一而终的虚焦镜头,將主人公索尔从群体中抓取出来,环境变得模糊,观眾的感官却变得敏锐,隨即浸入索尔的视觉和听觉。
手持摄影以过肩镜头尾隨著索尔,以过肩镜头的构图拍摄,观眾仿佛以索尔的眼睛审视一切。而镜头一转或者角色转身时,电影又变为第三人称视角。主观和客观两个视角间自由游移,让观眾既能对主角的遭遇感同身受,见证摧毁索尔的残酷环境,也同时能以旁观者的姿態审视索尔的行为。
由於方致远看《索尔之子》的时间已经很久,而且他对屠杀犹太人的故事不是特別感兴趣,只看了一遍电影,很多东西都已经记不清楚,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因此,他又借鑑了一些跟《索尔之子》有相似拍法的电影。
大规模使用跟拍镜头是《索尔之子》的一大特色,但大规模使用跟拍镜头不是《索尔之子》独创的,而是在学习比利时著名导演达內兄弟。达內兄弟曾经两次获得金棕櫚奖,
他的电影一大特色就是大规模使用跟拍镜头。
方致远便又借鑑《罗塞塔》、《孩子》两部金棕櫚获奖电影的镜头处理。
许久之后,方致远猛然睁开双眼,嘴角眉梢都是笑意。
《索尔之子》的男主角,按照心理状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索尔行户走肉般活著;第二阶段,因为小男孩的死亡,索尔的人性开始復甦,通过各种努力想要安葬小男孩;第三阶段,电影最后十分钟,索尔在树林小屋看到一个小男孩,彻底释然。
《盲並》男主角宋金明的心理变化过程跟索尔类似。
前面十多分钟,宋金明就是没有人性的恶魔,没有良知,没有人性;在元凤鸣出现后,他的良知开始被激活,不愿意杀死这个无辜的孩子;最后十多分钟,在唐朝阳的逼迫下,他不得不带元凤鸣下井,但他想的却是杀死唐朝阳这个恶魔,把元凤鸣救下来。
按照《索尔之子》的模式拍《盲井》,绝对行得通。
不过按照《索尔之子》的模式来拍,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影的视角將固定在宋金明的身上,不能切其他的人视角,而这就必须砍掉其他视角的內容,砍掉很多精彩的內容。
比如元凤鸣的青春萌动,比如元凤鸣跟妓女的戏份。
这样一来,其他角色的塑造会削弱,戏剧性也会削弱。
跟原版《盲井》相比,採用这种拍法拍出来的电影艺术性会更强,电影会更加压抑和沉闷,但对普通观眾来说,电影的可看性会弱很多,会觉得沉闷无聊,甚至会有很多观眾会觉得电影太难看,无法將整部电影看完,
不过方致远拍《盲並》本身就不是给普通观眾看,是为了去欧洲电影拿奖,是为了打碎三大电影节在国人心中的神圣光环,而这么拍更符合欧洲艺术电影的標准,拿大奖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电影可看性弱根本就不是问题。
方致远拿起《盲並》的剧本,开始对剧本进行刪减和修改。
方致远拿掉唐朝阳视角的內容,拿掉元凤鸣视角的內容,同时拿到掉全知全能的视角,让整个故事只剩下宋金明视角,紧接著,他开始对宋金明视角下的內容进行修改和调整。
等方致远將《盲井》剧本改好,並想好怎么拍,天已经亮了。
他看了一下时间,发现已经7点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身体僵硬,脑袋晕乎乎的,双脚像冰块似的。他站起来活动活动僵硬的身体,又了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