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临川觉得差不多了。
他方才纵横捭闔地阐释《三国演义》主旨,固然是回应读者关切,却也存了几分要扬名的心思,让这书更畅销,也让自己的贤臣人设更稳固。
但若只靠言语机锋,说得太多,未免显得空泛,终究还是要靠实干立身。
於是他拱手道:“承蒙诸位厚爱,临川感激不尽。然在下確另有要事在身,不便久留。临行前,再答诸位一问,如何?”
眾人闻言,虽有不舍,却也知状元郎公务繁忙,纷纷点头应允。
良久之后,终於有一人问道:“陆翰林,《三国演义》之后,您还会撰写其他话本吗?”
此言一出,全场都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
陆翰林已是朝廷命官,日后公务必定日益繁忙,或许很难再抽空写话本了。
《三国演义》何时能写完都成问题……
书局掌柜羊守拙和陈掌柜更是竖起了耳朵。
他们深知《三国演义》带来的巨大收益,自然万分期盼陆临川能继续创作。
陆临川却被这个问题问住了。
打心底里,他是很想写的。
写书不仅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更能让万千读者沉浸其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启迪。
这种成就感与在官场上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更胜一筹。
而且,他脑海中储存著那么多经典小说的记忆,若不搬运过来,实在有些可惜。
或许有些题材暂时犯忌讳,但等日后身居高位,影响力足够时,再写出来也无妨。
这也算是为后世研究古汉语文学的学者,多提供一些宝贵的研究资料吧……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
然而,现实是,踏入仕途后,时间只会越来越紧张。
翰林院修撰的工作本就繁重,还要应对官场上的各种应酬与倾轧,挤出大块时间专心创作,谈何容易?
他沉默片刻,斟酌著字句:“话本小说风靡市井,许多不通经典的升斗小民亦爱读之。其真諦在於以通俗故事承载圣贤教化,导人向善,明辨是非,此正合圣人『有教无类』之大义。若能以此道裨益世道人心,我自然乐见其成。”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坦诚:“然则,既入仕途,身负朝廷职分,自当以公务为先,勤勉王事。日后案牘劳形,鲜有閒暇,恐难再如从前般专心著述……”
他目光扫过眾人,见到的是数不清的失望的脸,於是话锋一转,带著一丝温和的笑意:“在下並非封笔,若偶得閒暇,心有感悟,或遇值得书写之故事,亦会提笔为之,只是难以做出什么保证。”
眾人听罢,虽略感遗憾,却也理解状元郎的处境,纷纷点头。
“陆翰林心系公务,实乃朝廷之福!”
“状元郎保重身体要紧!”
“若有閒暇,能再写些短故事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