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大救星魏国
遭受法国的沉重打击后,越南举国上下即便再自傲,也不得不承认现实。
革新军制的问题,在嗣德帝以及一眾朝臣心中早有定论。
以潘清简、陈践诚为首的议和派,深知越南国力薄弱,认为先议和,再推行变法,与主战派实则目標一致,只是途径不同。
面对嗣德帝与潘清简的问询,刘远山略作思索后开口道:“打包价,五十万两白银。”
此言一出,潘清简不禁眉头紧皱。
越南的矿產资源匱乏,金、银、铜、铁、锡等都极为稀缺,以至於铸造的铜钱都只能用铅,也就是所谓的铅钱。
全国一年的计税,不过千万石粮食,实在拿不出这么多白银。
“可否用粮食交换?”
刘远山笑著回应:“一两银子换三石大米,而且,贵国需要將崑崙岛交予我国。”
西贡海外的崑崙群岛,可是南海上的战略要塞。
“可一一”
潘清简看向嗣德帝,后者艰难地吐出一个字。
三人之间的对话,用的是纯正的北方官话,倒也顺畅和谐。
达成初步目標后,刘远山继续推销:“听闻峴港遭到炮击,贵国可要岸防炮?”
“多少钱?”
“一万两银子一门,射程极远,保证让法国人无功而返!”
刘远山笑容满面地与这对君臣商討著买卖,足足谈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为缓解越南国內金银短缺的困境,嗣德帝顾不得体面,提出与魏国进行金银兑换。
即,每一石大米兑换半两白银,
对越南来说,这稍有亏损,
此时越南的粮价极不平衡,北方一石米售价八钱银,而南方西贡一带则只需三、四钱白银。
魏国无论是安置移民,还是从事转口贸易,都需要大量大米,因此刘远山满口答应。
“百万石如何?”潘清简试探著问道。
“两百万石!”刘远山认真地说,“贵国应该拿得出来吧?”
“可!”嗣德帝眼前一亮,隨后又恢復平静。
“不过我有一个要求,我国只能用银龙支付!”
刘远山从怀中掏出银幣,递给潘清简,解释道:“白银含量参差不齐,不好计算,而我魏国的银龙,一块约等於半两白银,简单又方便。”
嗣德帝与潘清简对视一眼,並未察觉到其中潜在的威胁,最终点头同意。
就如同此时的越南,市面上依旧在流通满清的铜钱,甚至还有前朝大明的永乐通宝。
使用魏国银龙,有利於缓解国內的银钱荒,对越南本身似乎也有益处?
实际上,刘远山也不太明百魏王此举的深意。
越南拥有几千万人口,一旦银龙在其国內流通,魏国光是铸幣利润,就能达到数百万,更不用说后续对金融的掌控了。
由於双方都能从中获利,最后,嗣德帝同意与魏国建立外交关係,两国平等相交,自由通商,
甚至允许魏国商人在越南建立银行。
法国人费尽心思通过战爭都不一定能达成的条件,魏国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这固然是越南外忧內患所迫,但实质上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