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是生活必需品,他们腰杆子很硬,直接提出提价三成。
之后,贾越又去了製鞋行会、陶器行会,说的都是涨价的事儿。
在商言商,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涨价似乎成了所有人理所当然的共识。要是不与大家共进退,就会被排挤,除非背景强硬到通天,否则只能转行。
“贾兄!”贾越屁股刚坐下,好友吴原就跑过来,苦笑著说,“我跟你一样,一天跑了三五个行会,都在商量涨价的事儿!”
“可我心里总是不踏实!”
“內阁三令五申,严禁涨价,我们这简直是在刀尖上行走啊!”
贾越笑著问道:“怕什么?这几个行会背后站的可都是权贵、大官,不然就凭我们这些普通商贾,哪来的胆子涨价?”
吴原听了,心里稍微放鬆了些,但脸色依旧难看:“话是这么说,可魏王还没表態呢!”
“谁知道他老人家心里怎么想的?
+
“魏王?”贾越心里一惊,但表面上仍故作淡定:“物价上涨是因为移民太多,又不是我们的错!”
没错,魏国毕竟是市场经济驱动,这场大规模涨价的根本原因就是移民数量过多,导致货物稀缺,让商人有了可乘之机。而大规模移民,可是魏王独自决定的。
所以,要怪就怪魏王,他怕是也没脸来打击他们这些商人了。
“也是!”吴原脸色缓和了一些,勉强笑道:“不过,在大清,君主不要脸的事儿也没少干贾越一听,脸色立刻变了。
他怎么就忘了这一点,从古至今,言而无信、翻脸不认人的厚脸皮君王还少吗?
想到这儿,他不禁苦笑连连:“事到如今,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只能被形势裹挟著往前走了上有权贵支持,下有行会推动,夹在中间的他们,根本没有別的选择。
接连几日,除了粮价和盐价外,魏国物价全面上涨,商人们集体提价,百姓毫无选择余地。
可就在这时,魏国各府县、乡镇乃至村庄的行销点,突然开始廉价出货。
柴米油盐酱醋,以及各种日常百货,价格比市面上低了两三成。
百姓们闻讯蜂拥而至,纷纷抢购,但货品源源不断,一时间,狂热的百姓们逐渐稳定下来。
紧接著,各县的行销点大规模扩张,並更名为百货商店,一应商品应有尽有,而且价格都低於市价。
这一下,可就彻底惹恼了各大行会,让他们痛苦不堪。
谁都明白,这是魏王出手干预了!
不得已,他们只能偃旗息鼓。
因为无论在权势还是在竞爭上,他们根本就无法跟这所谓的百货商店抗衡。
输给魏王也不丟脸。
“不曾想,这行销点竟然有这般用处!”
哈恩作为英国人,立马就嗅到了关键:“凭藉的行销点和百货商店,魏王能轻易掌控魏国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