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力陈弊端,大明的货幣需要改革
浙东三十万石税粮干係甚大,
外加上偽造公文这种事,堪称是开国第一大案了!
胡翊本该当夜就面陈太子,然后拉上朱標一起去找皇帝密奏此事。
只是夜已四更了,考虑到朱標本就没有太多休息时间,也就没忍心打扰他的睡眠。
真是可怜的太子。
胡翊摇著头,走出詹事府,空荡荡的皇宫里看不见人影,只有天上残冷的月光挥洒下来。
这是凌晨三点钟的大明皇宫,胡翊张著哈欠往灵秀宫的方向走去。
谁能想到,一年之前的他赶著那辆驴车,才刚进京。
一年后的现在,已是执掌著东宫,做了官居一品的权臣了。
灵秀宫中。
朱静端趴在桌子上睡著了,旁边放著一盅凉了的夜宵。
胡翊手脚的像个贼一样,把一件披风轻轻披在她身上,然后轻轻抱起瓷盅开吃起来。
熬夜真的很容易饿,胡翊吃完了夜宵还觉得不过癮,拿勺子在瓷盅里扒拉著最后一口食,结果这阵轻响声音唤醒了朱静端。
“回来了?”
朱静端揉著悍睡眼,起身打了个哈欠,问道:
“现在什么时辰了?”
胡翊笑道,“刚过子时,赶紧休息。”
“刚过子时吗?”
朱静端看了一眼门口的沙漏计时,瞪了胡翊一眼道:
“净骗人!”
说罢,不满又有些心疼地道,“明日我去跟爹说说,哪个好人家夜里寅时还在办差的。”
胡翊却说道,“这事其实怪我,是我出了个主意,把东宫那帮属官们弄的打起群架来了,这个烂摊子是我搞出来的,可不就得是我去收拾嘛。”
朝堂上的事朱静端很少会插嘴,就给胡翊揉著颈椎两侧的穴位,嗔怪著说道:
“以后早些回来,省的我等你。”
朱静端现在得了一种病,这个病的名字叫做“不被胡翊搂著就睡不著的病”。
对於这个病,即使胡翊的医术再如何高超,也得承认他是治不好的。
第二日的早课,胡翊便把偽造的文书,连带暗桩的传讯一起交给朱標,让他带到朱元璋那里去。
早朝才刚散,朱元璋便把胡翊召过去了。
华盖殿的二层,朱元璋在窗边的位置摆了一张龙案。
在此地办公,窗子对面就是中书省衙门,只需要把头偏过去,就能隨时隨地看到中书省官员们的动向。
只是现在,华盖殿里显得很沉闷。
朱元璋屏退了左右,此时面前就站著朱標和胡翊两个。
朱標大气都不敢喘,朱元璋的两只虎目之中似要冒出火来,巴掌拍的龙案在不断震颤著。
“反了!”
“真是反了天了!”
朱元璋大怒道:
“距离咱开国还不到一年,自打当上这个皇帝到现在不满十个月,他们就敢在咱眼皮子底下搞这种事!”
“三十万石税粮啊,那可是三十万石啊,怎么敢的!”
朱元璋气急暴跳,差点把龙案给掀了。
胡翊就和朱標捡起散落一地的奏章,重新给他摆到龙案上去。
等朱元璋略微消了口气,看著朱標和胡翊,他开口问道:
“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朱標拿胳膊了胡翊一下,要他先说,胡翊只好上去说道:
“臣以为,该当加派人手继续暗查此事,防止这些人销毁证据。”
朱標也说道,“姐夫说的没错,就该把铁证都在手里,然后突然动手抓人,这种大案子要么不办,要办就得办死!”
朱元璋点著头道,“考校你们一下,说些具体的。”
见朱標又没有说话,要给自己表现的机会,胡翊便率先开口道:
“暗桩盗出了偽造文书,系归德知府周世昌所藏,由中书典签刘炳所发。刘炳暂时担任过户部郎中,这確实在他的职权范围內;崔海等人又查到周世昌有个族弟,在山东做漕运生意,乾的就是这些贩卖粮食、青石、杂货的买卖。”
胡翊说到这里,朱元璋和朱標都明白。
这极有可能是周世昌人为掘开黄河堤,然后向朝廷请求四十万两修堤款,再拿著这笔钱到自己族弟那里去购买青石。
青石从族弟手里买,运输也用族弟手里的船只。
四十万两修堤款有六成都是运费,再加上贩卖青石所得。
单是这一次谎报,周家兄弟两人便能拿走三十多万两银子的巨款。
朱元璋就问道,“你的意思,再派暗桩去查山东的青石、漕运生意?”
胡翊点著头道,“陛下,还应该派遣人手到浙东去,查这笔三十万石的税粮。浙东將三十万石税粮运送到归德府,归德的那处储粮库也要派人暗查。”
朱元璋冷笑道:
“归德的粮库只怕早都空了。”
朱標点著头说道,“这个事情,儿子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朱標就试著分析道:
“爹开了禁海令,將海岸线三百里內的海民们全部迁往內地,又派兵严防死守,那些贩海运生意的就出不去海了,故而要走漕运这条路,那三十万石税粮才要运到归德府来。”
胡翊是不理解这些的,就问朱標道:
“为何要把那些粮食运到归德府,有什么奇异之处吗?
?
朱標就为胡翊解释道:
“归德这个地方,位於大运河与黄河交匯处,南北漕运都必须经过这个点。从归德便可以到达庆元港,庆元港地势复杂,咱们大明的官军们也无力將其完全封锁,经常有商人冒险从此地行船,
將货物发到海外去牟取暴利,所以浙东那些人的意图也就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將这三十万石税粮出海贩卖,牟取暴利。”
经朱標一说,胡翊算是明白了。
说到底,朱元璋开了海禁,断了海外走私这条路。
浙东龙泉叶氏想走私,只得走归德府这条路。
周世昌掌著归德这个水运枢纽,刘炳当时身在户部,又主管这些事。
因此才能联合起来,做下这件大案。
刘炳他们必然是今年才做下的这件事,却偽造公文,把这件事改成去年做的。
去年大明还未开国,如此一来,今年的事推到去年,不计入大明的户部档案之中,便成功规避了风险。
这事做的真是瞒天过海啊。
拿著本该交给大明的税粮,然后走私到海上去,卖给外国赚取暴利,这简直是无本万利的买卖这样一搞,浙东龙泉叶氏还白得了许多免税的特权。
刘炳和周世昌吃的饱饱的,最后朝廷莫名其妙多了三十万石粮食的亏空。
经他们这么一搞,把今年的事拉到大明开国以前,一下就变成了一笔糊涂帐。
对於朱標的判断,朱元璋也颇为认可,点著头道:
“標儿的判断,基本上大差不差,就等把事情完全查清楚了。”
朱元璋担心承暉司人手不够,便叫胡翊主查归德和山东的事,他派检校下浙东去查,摸清楚龙泉叶氏的情况。
朱元璋说道,“此事秘而不发,要暗暗的查,不过標儿表面上还是要做做样子。”
大明刚开国,目前是铜钱、金银、纸钞都在用,甚至现在百姓们手中的许多纸钞,还都是元朝时候发行的钱幣,函待货幣改革。
朱元璋便叫朱標以筹措不够白银为藉口,先把此事拖著,稳住周世昌和刘炳。
布置完这些后,他看向胡翊,叮瞩道:
“大明的国情,你要儘快摸查清楚,有不懂的就问標儿,標儿也不懂的就来问咱。”
隨后,朱元璋看著胡翊又说了一句话:
“浙东这些人都是大祸害,归德府这个案子牵扯出来的,干係重大,你能懂吗?”
胡翊自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
这是在给胡翊提醒,他要打压浙东的士绅,又在点他,以后这些士绅的动向承暉司也要更加关注。
再一个也是在告诉胡翊,叫他离浙东这帮人远一点。
胡翊还正在想呢,老丈杆子今日怎么如此提点自己?
然后朱元璋便將几份奏摺扔过来,叫他看。
打开奏摺一看,全是御史台言官们写的。
只不过,这一次不弹劾胡翊了,反而全是夸他的。
朱元璋叫胡翊看奏章,然后就阴阳怪气的说道:
“看看吧,仔细看看。”
“那帮子文官们要给你贺功咧,请咱给你升官,还要把你树为楷模,叫你起表率作用呢。”
胡翊手中这些奏章,几乎清一色的提到了一件事,那便是他在东宫罢免陈允恪的举动。
御史们夸讚胡翊,说他秉公执法、扫除不正之气,敢於得罪权贵,乃是大明正气的化身。
胡翊看到这些奏章,自己都快气乐了。
这帮文官们一肚子肠子,难道会真的对自己示好不成?
果然,朱元璋隨后又拋出了一份奏章过来。
胡翊接过来一看。
呦呵,又是这个熟悉的人。
上奏之人乃是中书典签刘炳,奏摺上的內容很劲爆,
刘炳弹劾同知大都督府事康茂才纵容亲属干政、举荐失察、荐人不当、管教女婿陈允恪不严四重罪责。
还在奏章之中提出,要將康茂才罢免官职,以做效尤。
胡翊看过了奏章,將其放回原位。
朱元璋便问道:
“看明白了吗?”
胡翊点著头,“臣看明白了。”
“举荐臣升官和参奏康茂才將军,这看似是两件事,实则却是一件事。”
朱元璋微笑著点头,看著胡翊,大有一种觉得“孺子可教”的感觉。
康茂才是湖北人,却又归属於武勛集团之中,属於是淮西武將集团边缘人土。
但即使是边缘人物,那也是李善长的下属,是武將集团势力构成中的一员。
御史们藉机对康茂才发难,以此达到削弱武將集团权柄的目的。
可这件事又是因为胡翊惩处陈允恪而引发的。
文官们再一边参康茂才,一边保本上奏,要请求给胡翊升官,树立他为楷模。
这是把胡翊掛出来拉仇恨,当靶子打呢挑拨胡翊和武將们的关係就不说了,胡翊与李善长已经有了隔阁,这一招能使李善长对胡翊的怨恨再加深一层。
不仅如此,这里面还憋著要胡惟庸、胡翊叔侄相残的坏心思呢。
而且从表面上看,这些憋著坏的文官们,反倒好像在拉拢胡翊,在向他示好一般,做的並无任何违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