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大明国医:从九族危机到洪武独相 > 第95章 力陈弊端,大明的货幣需要改革

第95章 力陈弊端,大明的货幣需要改革

这就是在阴戳戳的害人了。

胡翊不禁感慨起来,叔父说的確有道理,中书省的爭斗真是深似海啊!

他这还未进中书呢,在太子东宫做著事,又有长公主和太子的庇护。

即便如此,还是逃不过別人暗中阴狼的加害他。

朱元璋从胡翊的眼神之中,感受到了杀气。

他一直觉得这个女婿有些窝囊,但是这一次,却明显从胡翊的身上看到了以前所看不到的东西而胡翊也並未因为朱元璋是皇帝,就在他面前掩盖自己身上的杀气。

朱元璋就故意激他道:

“喷喷喷,气的不轻嘛,回去了到灶台上去吹火,咱们晚上蒸包子。”

隨即,他一副幸灾乐祸的模样,就问胡翊道:

“你现在是何想法?”

胡翊毫不掩饰自己的动机,直说道:

“臣想借著归德府的案子,把刘炳送到阴曹地府去见阎王!”

看到胡翊那认真的模样,朱元璋哈哈大笑,就连朱標也有些忍俊不禁起来。

朱元璋笑著道:

“你这孩子倒也实诚。”

胡翊敢当著他的面这么说话,不加任何一点掩饰,这倒挺令朱元璋感到意外。

不过倒也都在情理之中。

毕竟胡翊当著他的面说过好多次了,在他这个皇帝的面前,只说真话。

朱元璋心里忽然有些高兴的说道:

“你的要求咱准了。”

他隨后又补充道:

“抓了刘炳那天,监斩官的位子咱留给你。”

朱標立即便加了一句道:

“爹,似这等大罪,理当凌迟!”

凌迟啊!

这可太好了!

胡翊正恨不得將刘炳大卸八块呢,最好是连他背后的杨宪一笔勾了,全部送到阴曹地府去见阎王!

毕竟如今的御史中丞是杨宪,没有杨宪点头,御史台敢同时出来这么多言官搞事情吗?

胡翊这会子好像有些明白了,刘伯温当时辞了官,又叫儿子送了一盒湖笔过府来。

这个聪明人通过这些举动,似乎是在告诉胡翊,我没有加害你之心,你不信我就躲得远远的。

胡翊心说,刘伯温此人真是高明啊!

本来在朝中就和李善长不对付,上次凌说被杖毙的事,又令他身带指使的嫌疑。

刘基因此选择了辞官自保。

如今刘伯温走了,杨宪执掌御史台,再度对胡翊动手加害。

这一次胡翊是傻子也能看明白了,幕后的主使之人就是杨宪!

刘基也在用行动告诉他,胡駙马,害你的人不是老夫啊!

朱元璋似乎也愿意帮胡翊出气,就顺著朱標的话说道:

“凌迟就凌迟,到时候叫你姐夫好好的报这个仇!”

这个事就定下来了,现在只等崔海和检校们掌握的证据交上来,便可立即定案。

聊了这么久,朱元璋情绪也舒缓些了,就问胡翊道:

“你明日无事吧?”

胡翊这几天已经把东宫趟平了,收拾完了那群属官们,接下来就轻鬆多了。

见胡翊没事,朱元璋就说道:

“明日学著上朝,看一场大戏。”

朱標就给胡翊解释道:

“那帮大臣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试探。”

朱標举例道:

“就比如今日的刘炳,他今日只上一份摺子弹劾康茂才,这就是在试探爹和我的反应,如果爹对这件事有微词,那么这件事就会到此为止。”

“反过来,如果爹今日没有微词,明日御史台就会出现大量弹劾康茂才的奏章,这个事就要在朝堂上闹大了,所以爹叫你去看戏,明日的朝堂上一定会很热闹。”

胡翊知道了朱元璋的用意后,就事先问道:

“臣明日到了朝堂上,万一被他们牵扯出来,该如何应对,请陛下为我划一条线。”

这个“划一条线”就很有灵性,新奇的说法让朱元璋面带著笑容说道:

“你是要咱给你交个底,那明日到了朝堂上,你就装糊涂,你是个看戏的嘛,遇到啥难题就往东宫属官不能干预政事上推。”

胡翊这就明白了,这个没溜儿的老丈杆子喊他上朝去,那是真的叫他去看乐子的,並没有什么附加的任务要他完成。

看乐子就看唄,胡翊还挺想看看刘炳那囂张的嘴脸呢。

明日看你笑,凌迟的时候看你哭。

眼见他起高楼。

眼见他宴宾客。

眼见他楼塌了!

等这三人在华盖殿里墨跡完,也到饭点上了。

“走走走,该回去吃饭了。”

回到坤寧宫,今日朱元璋的兴致还不减,与朱標还有胡翊聊起了大明货幣的改革问题。

这也是今日说起筹措白银时,由此开了个头才想起来的。

朱元璋坐在饭桌上,一边啃著馒头一边说起道:

“咱们大明要开新气象,自然要发新钱,可是这些事令咱犯了难,你们都来出出主意。”

马皇后就说道,“你定的规矩,后宫不得干政,要论这些事就到朝堂上去论,跟我们几个妇人说什么。”

朱元璋知道,婆娘这是挑自己理呢。

他定的这个规矩也很灵活,执行起来全看自己心情。

需要马皇后进言的时候,后宫就可以干政了,不想听马皇后说话的时候,后宫就又不得干政了。

朱元璋只好厚著脸皮说道“反正坤寧宫里全是自己人,咱自家人关起门来说说这些事,能凑个主意不是更好吗?一旦要是到了朝堂上,那些官员们一肚子心眼子,都为了自己个儿打算,谈论起来就不如咱们这么纯粹了。”

马皇后点著头道,“这话倒是对头。”

朱元璋可就犯了难:

“咱想发铜钱,大明开国了还用著元朝的纸钞,这算个咋回事?可是大明的铜矿也不够哇。”

朱元璋很头疼的道:

“只使用银子作钱,银子產量更少,跟不上,再说了银子作钱这个事也不好,咱有顾虑。”

现在大明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被困扰著。

元朝鼎盛的时候,有人口8500万。

现在大明开国,即便因为战乱和天灾导致了大幅度减员,但是6000万人口大抵是有的。

按照这个人口生下去,年復一年,人口会越来越多,所需要的基础货幣数量也会越多。

但是现在缺铜、缺银啊,想以贵金属制钱是件很难办成的事。

朱元璋又想废止金银的货幣属性。

这其实是个坑啊,开了此举会坑死后世百姓的!

后世张居正搞出个万历新政,启用一条鞭法,规定以白银作为货幣,百姓们交税也只能依靠白银。

那时候的白银多是从海外流转进来的,都在士绅大族们的手上。

最后造成一个现象,百姓们要把手里的粮食变卖成白银,然后交官家的税。

结果白银垄断在士族富绅们的手里,百姓们只得贱卖粮食去换取白银。

如此一来百姓们活的更加是水深火热,士族富绅们便吃的越来越饱了。

到后来官逼民反,也是因为百姓们活不下去的因素导致的。

一想到明末后续的一系列原因,胡翊便开口说道:

“是否可以沿用这三种货幣,以铜钱、金银和大明新发行的纸钞一起构建一套崭新的体系。”

朱元璋听到胡翊的话,立即便否决道:

“咱觉得金银就不该拿来做钱,咱老早就想著废除金银交易了,你知道浙东那帮士绅在元朝乾的是啥事吗?”

朱元璋没好气的说道:

“两宋时,海外交易便早早地开了先河,到元朝时,有隔著几万里的色目人来到北平,那时候浙东便富庶,元人又都是一帮蠢蛋,竟然把税包给那些士绅们去收,最后养出一帮滔天的蛀虫!你知道这些士绅们几百年下来走海外交易,积攒了多少黄金白银吗?”

歷史上朱元璋用的是铜钱和大明宝钞作为货幣,然后禁止金银交易,废除了金银的货幣属性,

直到方歷年间张居正改革,才又重新恢復金银的地位。

通过老丈杆子的这番话,胡翊明白了他为何要禁止金银作为货幣的原因了。

浙东士绅大户们在这几百年间,一直从事著海上交易,又因为元朝的包税制放任不管,得到了肆无忌惮的发展,手中掌握著超过大明半数的白银。

朱元璋直接废除金银作为货幣交易,从根子上打破了士族们的垄断,士族们手中的贵金属一下子就变作了废品。

这是个狠人啊!

这一招確实可以打击到那些士绅们,给大明带来许多好处。

只是恶果也会在最后显现出来。

因为失去了金银的锚定,加之大明铜矿稀少的原因,造铜钱跟不上时代所需,便只能大量发行大明宝钞。

失去了锚定的大明宝钞,便只能靠著大明朝廷的信用来为货幣背书,但是超发、滥发造成的恐怖贬值,恶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之前和大哥胡显聊起俸禄的时候,胡翊就想到过这个事。

一开始一贯宝钞换一石粮,后来到永乐初年,贬值到二十五贯宝钞买一石粮。

最狠的时候,大概1403年,需要最高一百贯宝钞买一石粮食。

而这个时候,距离大明开国一共才过去35年而已啊!

失去了金银作为锚定货幣,即便后面发行大明宝钞也会崩盘,但是老丈杆子现在一心要打压浙东士族,非要禁止金银交易。

胡翊忽然又想到更深的一点,一旦废止金银交易,金银在大明是废品,可是在海外就不得了了啊!

士族们又不是傻子,此时海外交易也需要白银作为货幣,大明废弃的白银被这些士族们低价搞到手上,再用这些白银从海外买回来货物,又能变卖大量铜钱,以此继续低价收购金银,造成循环。

朱元璋又颁布禁海令,这就导致这些低价被土绅们收去的金银,只能被浙东沿海一带的士绅们带出去,在海外大放光彩。

这样浙东士绅们尾大不掉,反而因此创造出几十上百倍的巨额利润,最后受益的还是这些士绅们,被掏空的却是整个大明的財政和百姓们的钱袋子。

胡翊此时已经不敢再想下去了,再过些年,民不聊生啊!

等到后续张居正变法,再重新启用金银作为钱的时候,士族们手中的金银重新绽放出数倍的光彩,百姓们再贱卖自己的粮食从士族们手中换回白银交税。

这些士绅们真是越吃越饱。

那到了最后,被榨乾了的百姓们呢?

放弃金银作钱,这绝对是老朱做出过最蠢的几个决定之一。

此时胡翊不想放弃,虽然朱元璋已经没有耐心再说起这件事,但他打算再进言一番。

毕竟穿越过来一趟,也不能白穿越了吧?

他个人能力有限,但若是能做一些影响后世向好处发展的改变,总是好的。

一想到此处,胡翊便开始琢磨著该如何开口了。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落难霸总亿人欺 宇智波,从毁灭忍界开始 四合院:抽暴易中海,踹翻贾张氏 穿七零,斗极品,改嫁随军生三宝 渣夫想抬平妻进门,我转头做他后娘 听心声,吃大瓜!真千金引爆豪门 长生修仙,与龟同行 灭我全族?弃守帝关,化禁区之主 让你淘金,淘金懂吗!你用车拉? 七零,改嫁温柔残夫是个偏执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