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大明国医:从九族危机到洪武独相 > 第108章 內鬼竟是皇帝自己

第108章 內鬼竟是皇帝自己

第108章 內鬼竟是皇帝自己

也难怪朱元璋会如此震怒。

宝钞发行一月余,直接贬值五倍,这还怎么玩?

就照这法子继续贬值下去,怕是用不了几天,就如至正交钞一般成了废纸。

此时朱元璋便在龙位上骂道:

“这个滕德懋,他怎么做的事?”

“换头猪去,也比他强吧?”

自己精心筹划、制钱、发行的大明宝钞,居然不及元庭用了十几年的至正交钞废纸,这是朱元璋最无法接受的。

他一个大明的新皇帝,难道说做的还不如曾经的暴元吗?

这是巨大的耻辱啊!

最为不可接受!

愤怒的朱元璋动起肝火来,已经变的不太理智。

但胡翊深知此时候不能乱,宝钞究竟因何而贬值,需要仔细梳理出原因才是。

一件事情发生,除了突然隨机事件,大都是有因果在內的。

这是最基本的朴素辩证法,胡翊当即走到太子身边,向朱標悄声提议道:

“滕德懋到了处州,成宝钞司以来的奏摺何在,能否请岳丈发下来看看。”

朱標觉得有理,就上去问。

朱元璋手指著一堆奏章,恼火的道:

“抱去华殿看,不要在此烦朕。”

现在的皇帝就如同一个炸药桶,一点就爆,胡翊跟朱標当然是离的远远的。

在文华殿坐下来,朱標和胡翊开始研究起了滕德懋的奏本。

从滕德懋的奏摺上看,他在处州行事,一开始极其顺利。

当地的士族大家们,无比支持他发行大明宝钞,甚至纷纷拿出家中白银来兑换。

而且还绝对不是应付差事的那种兑换。

像处州府辖下的青田县,青田第一大户陈家,直接在宝钞司成立当天,一次性兑换二十万两银子的大明宝钞,以此来支持钱事新政。

滕德懋將这封奏摺呈上来时,朱元璋分外高兴,还把进贡上来的藕粉赐了滕德懋二斤,在批覆上將他一顿好夸。

当时,其他一些大家族也都很支持此事。

比如刘基的家族,青田刘家兑换了三万两银子的宝钞,縉云县胡氏家族前后两次,兑换也有十二万两白银的宝钞。

不过半月时间,滕德懋仅从处州这一府,便陆续收上来一百八十万两白银,兑出去了一百八十万贯宝钞。

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士族们支持的。

將这几件奏摺看过后,胡翊和朱標都发现了问题,这些士族大家们支持宝钞,是否过於殷勤了些?

钱事革新本就是限制这些大家族的,是朝廷断他们財路的手段。

朝廷当初为擬定钱事革新,朝堂上激烈辩论了两日,无论是淮西勛贵,还是浙东的文臣集团们都在全力表示反对。

当时这两股朝堂势力都结盟了,站出来一起对抗皇帝,亏了朱元璋把刘基祭出,才勉强搞了个试点得以推行。

在朝堂上阻力都如此巨大,何况到了地方上,推行的阻力只会更难才是。

怎么就阻力全无,地方上还配合的如此殷勤了呢?

这也过於简单了,事出反常必有妖!

胡翊便和朱標分析起来:

“正常情况下,朝廷才开宝钞司衙门,发行宝钞的前几天里,所有人该是持观望態度才对,不可能上来就兑换宝钞,还一次兑换二十万两银子之巨。“

朱標也点著头,“此事怪就怪在这里,滕德懋奉命到处州,张贴告示都需好几日,二十万两白银又不是小数目,即便是富裕之家,要想凑齐也需时日,却能在宝钞司开府治事当日便来兑换,他们显然早有准备。”

胡翊也觉得是这个道理,“毕竟他们这些大族,都有人在朝中做官,提前得知风声也不难。”

朱標又道,“李相也说了,成则用、败则废,一群反对者说出这六个字,姐夫觉得他们会是真心支持大明新宝钞吗?“

二人討论至此,就都明白了。

此事恐怕就坏在这些地方大族们身上。

他们越是表现的这般殷勤,越要防著这些人私下里搞小动作。

何况他们还和朝堂上官员们勾结,可以拿到最新的一手消息。

滕德懋到了地上,孤立无援,就做不成事。

虽然他早已在浙江清吏司掌管钱粮,也有半年时间了,算是站稳了些脚跟。

即便如此,依旧被算计了一场,可想而知到了当地,想要把事情办好有多难。

胡翊他们已经断定滕德懋是无辜的,此事便要进一步剖析蛛丝马跡。

偏偏在这时,门外通报,宋濂来了。

这宋濂本身就是浙东人,宋氏家族虽在金华,不属於处州管辖,但他们浙东派系难免有利益往来。

此时把他放进来討论,只恐误了事。

胡翊就建议,叫宋濂避嫌。

朱標立即也开口道,“今日与駙马爷有家事商討,请宋师安心去大本堂教课,就不必到文华殿来了。”

宋濂在殿外被拒,心中暗暗琢磨著。

只是太子殿下都开金口了,他也没得选,只好夹著书本去大本堂。

二人回过神来,再看后面的奏本。

当时处州正在修河道,河工们每日的力钱,是用白银和铜钱结算的。

滕德懋为促进大明宝钞流通,从清吏司提调白银十万两,兑换了十万贯宝钞,给河工们发力钱便改成了发宝钞。

这倒也是个办法,如此能进一步推行宝钞的流通。

不仅如此,滕德懋还亲自巡视街道,去各县落实具体的宝钞推行情况。

效果也是很好的。

一开始他担心商贾们只收银子和铜钱,拒收宝钞。

后来巡视完,发现商贾们也是分外配合,並没有拒收宝钞的情况发生。

他把这些事情上奏,写进给朱元璋的第二份奏书里。

朱元璋依然是很高兴的,这一次还重重奖赏了他。

可是接下来,事情就突然急转直下。

河工们不愿再去修河道了,因为发的宝钞不出去,越发的不值钱。

滕德懋一开始还能坚持著。

可是春汛快到了,若不及时修理河道,汛期一至,河水暴涨,就要淹没庄田和街道,撑不住的滕德懋,只能恢復使用铜钱和银两,又因为无钱可用,只得又从四处拼凑。

这样一搞,连官府都不用宝钞当钱了,民间的宝钞能不贬值吗?

只几日工夫,便从一贯钞换五钱银,跌落到一贯钞仅能换两钱银子的地步,暴跌了五倍。

这封奏书还是四五天以前滕德懋送来的。

不出意料的话,如今又过去了几天,只怕情况会更糟。

看过奏摺之后,二人合计著,差错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胡翊忽然指著奏摺的一处,对朱標说道:

“太子请来看,这里滕德懋哭穷,说是手中无钱,只得从四处拼凑,太子不觉得奇怪吗?”

胡翊一点,朱標立即也明白了:

“当地大户以一百八十多万两白银,兑换了同样数量宝钞,按理说,浙江清吏司衙门现在应该还存著这笔钱,怎会支不出钱来呢?”

莫非是因为贪腐?

胡翊觉得,滕德懋即便要贪腐,也不该这么快,做的如此明目张胆。

朱標也和胡翊打包票,说滕德懋是个清廉、忠心之臣,最多是脾气有些不好罢了。

既然不是因为贪腐,那便只有一个原因,这笔银子被调离了浙江。

按照当初的设想,朝廷出一些白银,再加之处州当地宝钞兑换得来的白银数量,將这些钱都要留在当地宝钞司,作为宝钞的锚定,开放宝钞兑换白银和铜钱的渠道。

只有宝钞和白银、铜钱相绑定,才能价值稳固。

可若是这笔银子被调离了浙江,可怎么办?

滕德懋手中没钱,宝钞便兑不得其他货幣,你官府都不认宝钞为钱,不开兑了,那些宝钞持有者们能不慌吗?

自然在失去了锚定后,宝钞贬值就能解释得通了。

胡翊和朱標现在有些明白了。

敢一口气调动如此之巨的白银,这天下只有一个人,那便是皇帝!

简直离大谱!

胡翊心中暗骂了一句,搞了半天这个內鬼居然是朱元璋。

皇帝自己当內鬼,破坏自己要搞的钱事革新,这二货简直了..

胡翊和朱標此刻都已是心知肚明,十有八成就是朱元璋这个老毕登自己乾的蠢事。

但这件事还要查证仔细才是,二人立即前往户部去调案卷,查看这几个月来的国库存银调动。

查看的重点肯定在浙江。

这一查不要紧,还真是朱元璋搞的鬼。

从上月到这月,朱元璋从浙江清吏司衙门提了两笔银子,第一笔是六十五万两,第二笔是八十二万两银子。

这两笔银子,又都分为四笔,一笔发往苏南和浙北,原因是多雨引发的太湖泛滥,致使嘉兴、湖州內涝,导致水稻减產三成。

这笔银子是调拨去修湖堤的,苏南、浙北是產粮地,乃是大明的根基之地。

另一笔银两调到了陕西关中,冯胜、李文忠攻克陕州后,为安抚当地百姓,朱元璋做了许多宽仁政策,比如免除当地赋税,並由官府发给当地流民们种子和农具,供他们种田。

但在前不久,关中地震导致民房倒塌,余震持续了月余,朱元璋拨银过去賑灾。

至於第三笔和第四笔,一处调拨山东,一处调拨河南。

说来都是周世昌这畜牲搞的鬼。

归德府人为决堤,导致四县农田淹没,虽然砍了周家九族,將这周世昌也凌迟了。

可灾是要救的,就得拨银过去。

恰好山东乃是黄河出海口之地,上游归德府决堤,祸及下游山东境內农田淹没。

朱元璋从浙江清吏司调走共计白银一百四十七万两,却都是直接从浙江发往各灾区的,这些银子都没有到过南京,朱元璋自己连一分都没有沾。

说起来,也是为了救灾。

但即便如此,浙江清吏司这笔银子,朱元璋也是不该调的。

相比於其他,钱事改革是大明的国本。

现在正到了这场革新的关键节点上,是容不得半分差错的,一旦这次失败了,以后再想重启可就太难了。

明末乱世的一个很大原因,不就是因为大明的经济崩盘了吗?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落难霸总亿人欺 宇智波,从毁灭忍界开始 四合院:抽暴易中海,踹翻贾张氏 穿七零,斗极品,改嫁随军生三宝 渣夫想抬平妻进门,我转头做他后娘 听心声,吃大瓜!真千金引爆豪门 长生修仙,与龟同行 灭我全族?弃守帝关,化禁区之主 让你淘金,淘金懂吗!你用车拉? 七零,改嫁温柔残夫是个偏执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