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异常现象分级体系
儘管《全球异常现象国际协作框架(草案)》在此次联合国特別会议上未能如期通过但这场持续数日的激烈辩论並非徒劳无功,它依旧催生了几项更具操作性的细分协议,为全球应对异常现象开闢了新的路径。
联合国总部內,各国代表们为了寻求一个科学,合理且能被广泛接受的异常现象分级体系,展开了討论,就《异常现象分级体系》达成了初步共识。
这份技术性协议摒弃了此前草案中那些容易引发爭议的敏感条款,將全部精力聚焦於建立全球统一的异常现象评估標准之上。
联合国总部会议厅內,关於异常现象分级体系的討论正在进行,不同的分级方案正在轮番展示。
美国代表团率先陈述了他们的构想。
他们提出的分级体系涵盖了多个层次。
轻微异常,这类异常现象极其微弱,仅能通过精密的仪器才能检测到。
可观测异常,但无实质影响,虽然能够被人们直接观察到,但並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生活產生实质性的影响,
具有可测量影响的异常,这类异常已经能够对周围环境產生一定的可测量的影响。
显著改变局部现实的异常,会对局部地区的现实状况產生显著的改变。
可能影响全球的异常,一旦发生,极有可能对全球的生態產生重大影响,
这套体系建立在量化评估的基础之上,强调通过具体的物理参数变化程度来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在初始阶段,建议从最直观的物理参数入手,包括能量读数,空间影响范围和时间持续性这三个维度,以此作为分类依据。
“这套体系操作性强,任何实验室都可以快速掌握,理解简单,適合初期快速判断。
美国代表团发言人补充道:“分级標准將帮助各国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例如初级异常可由地方机构处理,而特別以上需要启动国际合作机制。”
他列举了一些事件,表达不同等级的异常现象在资源分配和应对措施上的差异。
这时,有代表提出补充意见。
“或许我们应该先建立一个基础分类体系,就像医学界的症状分类,先描述现象本身,而不是急於定义危险等级。”
欧盟代表团的方案则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思路。
他们的系统著重於人类对现象的认知和掌控程度,將研究进展纳入分级標准。
“我们建议採用可稳定观测,可部分控制,可完全控制的三阶段体系,这不仅描述现象本身,更反映人类对其的掌握程度。”
在討论过程中,日本代表提出要考虑异常现象的重复出现概率,因为这对於评估异常现象的稳定性和潜在影响至关重要。
巴西代表则强调必须纳入社会影响评估,异常现象不仅会对自然环境產生影响,还会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造成衝击。
俄罗斯坚持认为任何分类都必须保留足够的弹性空间,以適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经过激烈討论,会议达成了临时性共识。
“鑑於当前掌握的异常案例有限,且未来发展存在诸多不確定性,专家组建议採用最基础的三级框架作为起点。”
可观测,即能够被人类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可测量,这类异常现象不仅能够被观察到,还可以通过科学仪器进行测量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