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关联
在国內。
除了特古所之外,还存在著许多同样致力於研究特殊歷史的机构。
不过,这些机构与特古所相比,存在著明显的差异。
它们要么是地方性质的,依託於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研究需求而设立,要么是属於私人创办的,凭藉著个人对歷史研究的热爱而发展起来。
由於资源和规模的限制,这些机构不仅人员数量有限,而且能够接触到的新事件也非常有限。
许多这类机构的工作范围主要面向国外。
在一些政府由於各种原因无法直接接触的事务中,它们便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就像在购回牛顿或郑和相关的文物这件事上,私人公司凭藉其灵活的运作方式,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寻找並收购这些珍贵的文物。
这种围绕特殊歷史文物收购和研究的事情,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產业链,
毕竟,国內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研究项目,这些机构是没法插手的。
只有当事情发生在地方层面时,地方的机构才有机会派人辅助。
但它们也只能扮演辅助的角色,所有收集到的东西和研究成果都会回到特古所里。
所以特古所扩招的消息一经在网络上公布,便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小小的討论涟漪。
此前,特古所录取名单上几乎清一色是名校博士或资深研究员,让眾人觉得特古所的门槛高不可攀。
而现在,招聘公告上那写著的“应届本科生亦可申请”几个字,打破了以往的常规,
让许多人感到好奇。
网络上的討论瞬间热闹起来,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我学姐985博士,发过核心论文,简歷直接刷了,你品,你细品。”
“听说这次招了不少『关係户』,懂的都懂。”
“酸什么酸?人家实习经歷对口不行吗?”
“所以现在歷史系本科生都能进顶级研究所了?那我学计算机的能去不?“
“內部消息,这次扩招据说和某个长期项目有关,具体內容涉密。”
“还保密,不就是和“歷史真相”发布的內容有关吗。
“所以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进特古所?”
隨著討论展开,有人开始认真梳理招聘岗位,试图从蛛丝马跡中推断特古所的研究动向,有人仔细研究招聘公告上的岗位要求,分析每个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有人晒出录用通知,引来一片羡慕嫉妒恨。
些未被录用的人看著別人的录用通知,心中五味杂陈,有人愤愤不平地抱怨,自己条件明明更优秀,却连面试机会都没拿到。
“我表弟进去了!普通二本,歷史系,成绩一般,居然被录了!』
一位网友在贴吧里发帖说道,底下跟帖的网友半信半疑,有人祝贺,也有人质疑真实性。
“特古所是不是缺廉价劳动力了?怎么突然招这么多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