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纯的文献整理,变成了系统性筛查。
他需要从夏商周到明清,对每一段歷史进行细致的研究,任何可能涉及“异常”的记载都被他单独標记出来,然后录入资料库。
最明显的变化是每周的组会,以前的组会只是简单地匯报进度,內容枯燥而单调。
但现在,却多了些奇怪的主题。
歷史记载中的气候异常事件统计,全球同期文明技术对比分析,非自然遗蹟的数学特徵。
“这次『荧惑守心』挺像的,当时的星象描述和现代天文模型对不上,误差太大,不像是观测错误。”
“会不会是“修正”造成的?”有人问。
“不確定,但值得深挖。”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研究也在加速,
欧盟,俄罗斯纷纷成立了类似特古所的机构,全球范围內的“异常歷史研究”已经变成了最热门的科研方向。
钱深接过值班员递来的报纸,他的目光落在第三版那个“异常史鑑”专栏,
这个专栏依然雷打不动地占据著固定版面。
三个月前他刚来特古所时,报纸上关於异常歷史的报导就已经是常態。
但最近的变化依然明显,原本分散在各版的消息,现在整整齐齐码在新增的“特別观察”版块,连排版都变得系统化。
他注意到今天的头版导读栏里,异常歷史相关內容首次超过了时政新闻的篇幅。
第三版整版都是某高校团队的《地方誌异常记载对照表》。
钱深想起上周在街角见过的场景,原本著娱乐杂誌的报摊最上层,现在摆的是《异常歷史研究季刊》。
当时摊主正和熟客抱怨:“这月刊改半月刊还是不够卖,昨天有人一来就包圆了。”
在电子媒体称王的时代,原本报刊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但如今,这些印著歷史发现新闻的纸质报刊,竟重新成了抢手货。
因为歷史事件的影响,一些普通人也开始重新收藏报纸。
那些已经关张的报刊亭,最近突然掛起了“歷史专版预订”的牌子,所里资料室的老王说,现在连废品站都会把载有异常歷史报导的报纸单独分出来。
“你看这篇,《地方志中的集体记忆差异》,要搁一年前,这种文章连校样都过不了。”钱深顺著他的手指看去,作者栏列著三位专家的名字。
或许这也是人们收藏的原因吧。
就算有了网际网路,一些歷史事件普通人也很难查到。
买一份报纸,就当是看故事了。
也正是这些歷史记载中的故事,让报纸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毕竟真正和“歷史真相”有关的內容还是在少数。
除此之外,一些高校也进行了课程调整,新开设了“异常歷史研究”专业,
报考人数远超预期。
歷史系的课程表上,“超自然考古学”“非传统史料分析”也成了热门选修课。
《歷史研究》《考古学报》等权威期刊也近半篇幅都在討论“异常歷史事件”,甚至有学者提出“歷史修正率”的计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