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码头上的新闻
“码头捞上来的?確定不是近现代沉船或者普通的海底杂物?海床下面什么都有。”
“就是不確定才要去啊,”马尾女生双手摊开,一脸认真地说道,“虽然师兄说那东西有点怪,但万一真是老物件呢?这可比跟大爷们科普纹饰年代有意思多了。”
她一边说著,一边警了一眼还在自家门口转悠,似乎想继续理论几句的大爷。
对方盯著自家老屋的墙面,嘴里嘟囊著,像是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更有力的证据。
“听起来有点意思。”小林的手指无意识地摩著,“有照片吗?”
“传过来的照片太模糊了。”马尾女生掏出手机,手指在屏幕上快速划拉两下,“但装匣子的木箱残骸至少能確定不是近代的东西,从这一点来看,这个物件很可能有些年头了。”
“老屋的照片素材基本够了,”赵编辑说道,“隨时可以回来补拍细节,但码头那边.如果真是什么值得记录的东西,错过第一现场就可惜了。
“学生们去鑑定,我们跟著,正好也能记录一下他们的工作过程,也算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万一是个乌龙,也多个素材,这样一来,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能有所收穫。”
小林点了点头,这是天然的新闻。
码头,渔民,打捞,旧物件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在当下这个“歷史真相”热潮的背景下,天然带著一种微妙的吸引力。
哪怕可能性极低,也能侧面记录当下这股由“歷史真相”引发的社会热潮的一个切面,专业人士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发现”。
虽然大概率又是什么现代工业垃圾或者普通沉船遗物,但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呢?尤其是在这片传说与徐福东渡紧密相连的海域,现场本身和专业人士的反应,也是绝佳的“城市记忆”素材。
这对於《城市记忆》报社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为报纸增添一份独特的內容。
“不过別抱太大期望,八成又是废铁。”男生说道。
“那就这么定了!”赵编辑正色道,“大爷,照片拍好了!效果相当不错!我们先去码头那边转转,回头照片洗出来给您送一份!”
他朝还在门口张望的老人扬了扬相机。
“走吧!”赵编辑转头招呼小林,接著又对学生们说道,“我们车就停在巷口,正好顺路,带你们一程?”
“好啊。”
车子在码头外围停下。
下了车,抬头望去,码头上的人比预想的要少些,看来消息显然刚传开不久,还没引来大批围观群眾或自媒体。
空气中瀰漫著鱼腥味,柴油味和海水的特有气息。
环顾四周,海面上,渔船隨著波浪轻轻摇晃,发出哎呀的轻响。
一些穿著胶鞋,皮肤黑的渔民聚在一处稍开阔的岸边空地,他们的脸上带著好奇和兴奋的神情,正指指点点地围著一个放在防水布上的东西。
目標物周围更是围了一些人,大家都伸长了脖子,想要一探究竟。
燕山大学的学生们一下车就看到了自己系里的老师,一位头髮白,戴著厚眼镜的老教授。
正带著另外几个学生蹲在防水布旁,手里拿著小刷子和放大镜,小心翼翼地清理著什么。
两人看到王教授和学生们低声交谈了几句,然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件打捞物上借著这个近水楼台的机会,赵编辑迅速调整好相机参数,对著那个物件和鑑定的人群拍了几张远景和中景。
“这附著物,贝壳和海泥的层积厚度,至少在水下千年了。”一个学生用镊子夹起一小块剥离下来的东西,仔细观察著,然后认真地说道。
王教授用放大镜仔细看著物件的某个局部,眉头紧锁,脸上露出困惑的神情。
他的声音不大,但清晰地传入赵编辑和小林的耳中:“怪,太怪了,工艺细节保存得太好了点,好得·有点不像在水里泡了两千年的样子,虽然以前『歷史真相”相关的发现里,也有过一些保存特別好的东西,但这次——感觉特別『奇特”。”
原本燕山大学的人就是一直在这边工作,听到有消息就直接赶了过来。
这文物確实是文物,不过就算是老教授,一时间也拿不准这捞起来的东西是什么情况小林在笔记本上快速写下关键词:又新又旧。
隨著时间推移,码头上的人明显多了起来。
几辆车身印有本地电视台台標和知名网络媒体標识的车子停在了外围,扛著摄像机的人开始往这边挤,一些闻风而来的自媒体也出现在了周围。
维持秩序的码头工作人员和两名增援的警察迅速展开行动,拉起一道明黄色的简易塑料警戒带。
“各位!请退后!立即退后!保持距离,不要干扰专家作业!”一名工作人员嗓音沙哑,反覆高喊。
“走,咱们先在外围转转。”
赵编辑拍了拍小林的肩膀,目光扫过周围攒动的人头和停泊在泊位上的渔船。
两人沿著码头边缘的通道,寻找到一处地势略高,视野开阔的位置,既能观察到整体人群动態,又能大致望见中心区域的动静。
他们调整好长焦镜头,镜头捕捉著码头当下的整体场景,密集晃动的头顶,一张张带著亢奋或茫然神情的面孔,无数指向同一方向的手机和摄像机镜头,以及更远处水面上静静停泊,对岸上喧囂毫无反应的渔船。
这些画面本身就构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城市眾生相”。
拍完这一切,赵编辑走向几个抽菸看热闹的老渔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