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茂看著手上的资料,心里不由的感嘆,这工业部果然人才多,技术研发处一共三个科室,分別负责不同的研发方向,工程师技术员数量那叫一个多。
一科专注於基础材料的深度研究,科长是一名叫苏然的年轻工程师,在新型合金材料的研究上展现出独特的见解,还发表过几篇颇具影响力的论文。
二科著重设备结构优化,科长张明更是经验丰富,参与过多个重大设备改造项目,在业內颇有名气。
三科负责自动化研发,但是就现在的条件研发的进度实在是有些慢,要知道1958年四九城第一工具机厂才和华清大学联合研製出了第一台工具机,这才几年的时间,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还处於相对初级的阶段。
这次的新型轧钢设备就属於三科的项目,他决定召集三科全体成员开个会,集思广益,共同探討如何加快项目进度。
会议室內,三科的工程师们和技术员们围坐在一起,神色多少有些凝重。许大茂站在前方,目光扫过眾人,开口说道:“各位,我知道咱们三科负责的新型轧钢设备项目面临诸多困难,但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份责任。咱们得齐心协力,找到突破困境的办法。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別藏著掖著。”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率先发言:“许处长,我觉得目前自动化技术应用到轧钢设备上,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让系统適应复杂多变的轧制工艺。不同的钢材,轧制时的温度、压力、速度要求都不一样,要实现自动化精准控制,难度太大了。”
另一位资深技术员也点头附和:“是啊,而且现在相关的標准和规范都不完善,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只能摸著石头过河,心里没底。”
许大茂认真倾听著,隨后说道:“大家说的问题確实存在。我建议,咱们一方面加强与一科、二科的合作。一科在新型合金材料研究上有成果,不同的材料可能对自动化控制的要求也不同,我们提前了解,就能在设计系统时更有针对性。二科在设备结构优化方面经验丰富,我们要根据设备的结构特点来设计自动化控制方案,確保系统与设备完美適配。”
三科的科长孙立听许大茂这么说不干了:“处长,咱们三科都研究到最后阶段了,现在让一科二科插手,那到时候成功了功劳算谁的?”
许大茂看著情绪激动的孙立,脸上依旧保持著沉稳的微笑,他抬手示意孙立稍安勿躁,说道:“孙科长,我理解你的顾虑,毕竟大家在这个项目上都付出了很多心血,都希望最终的成果能得到认可。但我们得从大局出发,现在项目进度缓慢,如果仅靠咱们三科单打独斗,很难在短时间內取得突破。”
“我主张的是专业的事给专业的人办,一科在基础材料研究上的专业性毋庸置疑,苏然科长在新型合金材料领域的见解独到,他们能为我们提供关键的材料特性数据。这些数据对於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准调控各项参数至关重要,比如不同合金材料的熔点、延展性等特性,会直接影响到轧制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控制逻辑。我们依据这些数据优化自动化程序,能大大提升系统对不同钢材的適应性,这是我们三科在材料研究方面很难独立做到如此深入和全面的。”
“二科同样如此,张明科长经验丰富,参与过那么多重大设备改造项目。他们对设备结构的熟悉程度,能帮助我们避免自动化控制方案与实际设备结构之间可能出现的衝突。比如,设备內部的空间布局可能影响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进而影响数据採集的准確性。二科可以凭藉他们的专业知识,协助我们优化自动化系统的硬体布局,確保系统稳定运行。”
许大茂环顾会议室一周,目光坚定:“只有三科与一科、二科紧密合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才能打造出真正高效、精准的新型轧钢设备自动化系统。至於功劳,项目成功后,每个人的贡献我都会上报,绝不会被埋没。”
这时,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缓和了许多,大家交头接耳,低声討论著许大茂的提议,脸上的凝重之色逐渐被思索和认同取代。
一位资深工程师率先表態:“许处长,我觉得您这个提议確实可行。就像您说的,咱们三科在自动化研发上虽然专业,但材料和设备结构方面的知识,確实比不上一科和二科。多科室合作,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其他几位工程师和技术员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孙立看到大家的態度转变也没多说什么。
许大茂见眾人態度转变,趁热打铁说道:“既然大家都认可这个思路,那咱们就儘快行动起来。孙科长,会后你安排人整理一下目前项目中遇到的与材料和设备结构相关的具体问题,列成清单。我们拿著这份清单,主动去和一科、二科对接,看看他们能在哪些方面给予我们最直接有效的支持。”
孙立点头应道:“好的,许处长,我这就安排。”
许大茂接著说:“另外,我们要和一科、二科共同制定一个详细的合作计划,明確每个阶段的目標、任务以及各方的责任。这个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时间节点,確保我们的合作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
此时,一位年轻的技术员举手发言:“许处长,那在合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同科室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许大茂微笑著回答:“这是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当遇到意见分歧时,咱们以数据和实验结果为依据。大家一起重新审视问题,分析不同意见的利弊,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小范围的实验来验证。最终的决策要以对项目最有利为原则,確保我们始终朝著成功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