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笑容里带着赤果果的现实考量,“以后你有了分房资格,排号打分,有老韦在里头,总归能多关照几分,不会吃亏的,对吧?”
这话说得极其直白,点明了这顿饭的核心价值——拓展人脉,为将来可能决定生活质量的住房问题铺路。
在这个住房极度紧张、分房资格和排队顺序几乎能决定一个人半辈子生活质量的年代,房管科科长的分量,无异于手握重权。
阳光明心中一动。韦鸿宇这个名字他听说过,是厂里实权部门“房老虎”的头头之一,只是从未打过交道。
唐建宏此举,显然是想巩固这条由犀角片搭起来的“线”,同时也向他展示自己的“能量”和“门路”。
这确实是个不容错过的机会。
他不再推辞,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感谢和期待:“唐叔叔考虑得太周到了,真是费心了。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
“这就对了嘛!走走走!”
唐建宏高兴地起身,仿佛办成了一件大事,对厨房里忙碌的妻子喊道:
“翠兰,中午不用等我了!我跟光明出去吃!”
说完,便热情地揽着阳光明的肩膀出了门。
两人步行几分钟,穿过家属院门口那条栽着梧桐树的马路,就到了斜对面的“工农饭店”。
店面比“新风饭店”大些,红底黄字的招牌很是醒目。
正值饭点,里面人声鼎沸,充满了饭菜香气、杯盘碰撞和大声谈笑的烟火气。
唐建宏显然是熟客,跟门口穿着白围裙的服务员熟稔地打了个招呼,便径直穿过喧闹的大堂,走向里面一个挂着半截布帘、相对安静些的雅间。
雅间里已经坐了一个人。约莫四十岁上下,身材微胖,肚子微微腆起,穿着一件质地挺括的深蓝色“的卡”中山装,扣子扣得严严实实,头发梳得油亮,一丝不乱地向后背着。
圆脸盘上带着习惯性的、略显世故的笑容,眼神灵活。
他正是红星国厂的房管科科长,韦鸿宇。
他面前的茶杯里,茶水已经喝掉了一半,显然到了有一会儿。
“哎呀,老韦!你到得早啊!让你久等了!”唐建宏一掀帘子进去就高声笑道,热情地走过去,声音洪亮。
韦鸿宇闻声立刻站起身,脸上的笑容瞬间放大,如同被按下了开关,显得极其热情洋溢,大步迎上来:
“老唐!说好十一点半嘛,我正好没啥事,就早点过来等你了!自家兄弟,客气啥!”
他的目光随即落在唐建宏身后的阳光明身上,带着职业性的审视和恰到好处的探询,笑容不减,但眼神里多了几分掂量。
“来来来,介绍一下!”
唐建宏把阳光明往前让了一步,亲热地拍了拍他的后背,仿佛在展示一件得意的作品:
“这位就是我跟你提过的,红星厂厂务办新来的青年才俊,阳光明同志!笔杆子硬得很,前途无量!”
他又转向韦鸿宇,语气更显亲近,“光明,这位就是我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的铁哥们,你们厂的房管科科长,韦鸿宇韦科长!跺跺脚,房子都要抖三抖的人物!”
他这话带着玩笑,却也点明了韦鸿宇的分量。
“韦科长好!久仰大名,一直没机会当面请教。”阳光明主动伸出手,态度不卑不亢,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既不显得谄媚,也不失尊重。
“哎呀,阳光明同志!你好你好!久仰久仰!”
韦鸿宇立刻伸出双手,紧紧握住阳光明的手,用力摇了摇,脸上笑容可掬,热情得几乎要溢出来,
“什么科长不科长的,太见外了!叫老韦就行!早就听老唐说起过你,年轻有为啊!”
他松开手,顺势拍了拍阳光明的胳膊,语气真诚:
“在厂办写材料,写得那是相当出色!韩主任也在我面前夸过你,说小伙子踏实肯干,脑子活络!前途无量,前途无量啊!”
他这番话信息量不小,不仅点明了阳光明在厂里的岗位和“写材料”的能力,还搬出了厂办主任韩鸣谦的评价,显得他对阳光明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甚至可能刻意打听过。
“韦科长过奖了,都是领导指导和同事帮助,我还在学习阶段,要向前辈们多请教。”阳光明谦逊地回应,姿态放得很低。
“坐坐坐!别站着!服务员,上菜!”
唐建宏招呼两人落座,自己当仁不让地坐在中间位置,俨然是这场饭局的核心和纽带。
服务员很快进来,唐建宏做主,点了红烧狮子头、清蒸鲈鱼、白斩鸡、香菇油菜和一大碗三鲜汤,又要了一瓶本地产的“七宝大曲”。
酒菜很快上桌,香气四溢。
在唐建宏的刻意调动下,气氛很快热络起来。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上次犀角片救小宝的事情,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当时的凶险、药效的神奇和阳光明的“仗义相助”、“雪中送炭”。
言语间充满了感激,也毫不避讳地将阳光明手中有“特殊渠道”能弄到珍稀药材犀角片的信息,再次透露给了韦鸿宇。
韦鸿宇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发出“哦?”、“啧啧”、“真险啊”的感叹,看向阳光明的眼神里,那份热情之外,又多了几分深沉的意味。
那是混合着好奇、结交之意和某种潜在评估的眼神。
他主动端起斟满的酒杯:“光明同志,老唐家小宝的事,我也听说了,真是凶险万分!差一点就……多亏了你!这杯酒,我代表老唐,也代表我自己……”
他特意加重了“我自己”三个字,“敬你!救命之恩,恩同再造!”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恳切:
“以后在红星厂,有啥事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别的不敢说,我们房管科虽然管的是房子这些琐事,但能帮上忙的地方,绝不含糊!
分房、调房、修个漏、补个瓦,总归能说上几句话!”
他的话滴水不漏,既表达了谢意,又暗示了亲近,还点明了自身的权力范围,最后抛出了分量十足的橄榄枝。
圆滑老练,尽显其中。
“谢谢韦科长,您太客气了,举手之劳,不敢当。”阳光明举杯相迎。
三人酒杯轻轻一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阳光明很给面子地喝了一大口,辛辣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
饭桌上,唐建宏和韦鸿宇很快进入了状态,回忆着儿时一起掏鸟窝、下河摸鱼的趣事,互相打趣着对方当年的糗事,笑声不断,显示出两人确实关系匪浅,有着难忘的共同记忆。
韦鸿宇也适时地、以一种“过来人”和“自己人”的口吻,向阳光明介绍了一些厂里的“情况”,特别是关于住房分配的一些“门道”和“窍门”。
“光明啊,你刚来,可能还不大清楚我们厂分房的规矩。”
韦鸿宇夹了一块白斩鸡,蘸了蘸姜茸酱油,慢条斯理地说道:
“打分排队,看着简单,里头讲究多了。
工龄、职称、家庭人口、双职工、特殊贡献……权重都不一样。
比如工龄,一年算一分,但要是厂里的劳模,或者技术标兵,一次就能加五分!顶五年工龄!”
他伸出油光光的手指比划着,“再比如,家里有老人同住,或者有适婚子女,也能酌情加分。这里面……”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阳光明一眼,“操作空间总是有的嘛,关键是要符合政策框架,材料做得扎实,理由充分。
我们房管科嘛,就是按政策办事,但政策解释起来,总归有灵活的地方,对吧?”
他话里话外都带着一种“自己人”才懂的暗示,既标榜了原则,又留足了余地。
阳光明大多时候是安静的倾听者,脸上带着谦逊好学的神情,偶尔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插话提问:
“哦?那像我这种新进厂的高中生,工龄短,要排队等分房,岂不是要等很久?特殊贡献具体又指哪些方面?”
阳光明态度谦逊有礼,问题都问到点子上,显得很上道。
他敏锐地捕捉着韦鸿宇话语里的信息和潜台词,也清晰地感受着这位房管科长表面热情下的市侩与精明——那双灵活转动的眼睛里,时刻在衡量着每个人的价值。
这顿饭,他吃得不多,心思主要在听和观察上,但收获不小。
犀角片换来的,除了揣在口袋里的六百多元沉甸甸的现金和一堆按“平价”折算、实际价值被大幅压低的票证,
还有通向厂里实权人物——房管科科长韦鸿宇的一条线。虽然尚浅,但已然初步建立起了联系。
尽管目前只是建立在唐建宏的关系和一次“帮朋友忙”基础上的泛泛之交,但在红星国厂这个人情关系盘根错节、任何资源都极度紧张的小社会里,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开端。
窗外,初夏正午的阳光正盛,白晃晃地照耀着梧桐树荫下的马路,行人匆匆,自行车铃声叮当作响,充满了这座大都市特有的忙碌而坚韧的生机。
未来的路还长,风险与机遇如同硬币的两面,时刻并存。
阳光明必须更加清醒,更加稳健,如同走钢丝般谨慎地走下去。
口袋里的钞票和票证带来的踏实感,以及刚刚搭上的这条初步通往实权部门的人脉,都是他继续在这时代浪潮中前行的资本与底气。
风,依旧吹过茂密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故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