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0章 这一支接力队!碾压一切!
莫斯科。
布雷克到底还是布雷克。
张培萌即便是有所领悟,那也只是保证自己不会被暴力拉开,想要追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是让这个比赛还能留有悬念。
这就是他现在能做的极限。
现在他落后牙买加这边大概是两米多。
由此可见,牙买加的交接变得流畅之后,布雷克在这一棒把自己的极速维持能力爆发到底带来了多大的好处。
如果说张培萌这里没有领悟这一些行进中的技术变化……
那可以直接说,基本上就寄了。
起码要落后三米以上。
如果真的是落后了三米。
那这个比赛估计就不要比了,也就是因为落后的差距还能卡在两米左右,这才说还保留了希望。
毕竟现在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一支牙买加大队不是之前的牙买加队。他们在这里的交接已经是远胜之前。
那还想按照之前的交接轻鬆击败他们,或者轻鬆在交接区取得重大的优势……
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你还要考虑一个问题。
硬实力能不能跑得过剩下的两棒呢?
很多人当然会说苏神今年也贏了博尔特呀,那起码这一棒不会比博尔特要差吧?
那这话说的可就完全不对。
首先苏神能够贏,他有极限压枪的功劳。
其次。
还要考虑一个两个人在接力赛上对於自己能力发挥的属性问题。
作为极致前程选手,你在接力上发挥的能力很显然就不如作为极速型选手要大。
博尔特尤其是今年还爆发了人类歷史上最强的极速。
六秒爆发都爆到了第四阶段。
你说这怎么打?
瞬时速度,早就稳稳的破45都朝著46去了。苏神这里即便是有所突破,那在瞬间极速上和博尔特也是完全没法比。
毕竟极致前程类型的选手本来在同样的成绩下,他的极速就要比极速型以及后程类型的要差。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更不要说。
你在接力上还会放大这个差距。
因为这个时候极致虔诚,选手所擅长的启动没有了,几乎都是从一个比较高的速度直接起,毕竟预跑是没有算时间的,因为那个时候接力棒还在后面运行中呢。
不严格意义上来说,接力比赛就是接力棒的比赛。
所以你要看拿到接力棒那一瞬间,你的速度在哪里?
绝对不可能是启动的速度。
你像是美式的启动,虽然说美国队经常出现失误,但是他们在交接的地方就直接奔著次极速去。
也就是说拿到接力棒的一瞬间,就能够直接从加速爆发进入途中跑。
这个过程极短。
甚至交接的好都没有。
当然这完全得看运气,毕竟美国队的交接技术大家也知道,那真是看老天吃饭。
但这也说明再怎么样你肯定也是没有启动环节的,你最多是从加速区开始。
而苏神面对博尔特最大的优势是在哪里?
说是说前程,他可以压制博尔特。
但事实上你经常看比赛,甚至是研究了分段数据……
那你就会发现。
其实真正的优势集中在启动环节。
因为加速这一段博尔特也很强。
或者说苏神在加速的分段上,也就是今年才能和博尔特真正意义上叫板。
在此之前都是启动环节才是最大优势。
那现在问题来了,人家没有启动环节了,那就意味著你最大的优势没有了。
拿你其余的板块和他对拼,即便是你的加速环节没有比他少,可是接力比赛里面会迎来大量的途中跑……
甚至是大量的极速分段。
那这个地方你怎么对抗呢?
而且博尔特还是人类最强极速,再加上今年他的极速又再次进化。
200米就能看。出来,虽然说博尔特100米败了,但是苏神毫无疑问也帮助博尔特……激发了自己的潜力。
现在的这个博尔特就是一个更好的博尔特,是一个完全超越了原本时间线上不会错。
是一个真正努力和自律能兑现出来的极限博尔特。
那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交接不能追平,甚至是拿到优势……
就等於已经输了。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一定要卡在三米內。
因为如果这个差距到了三米,你一个交接,现在的牙买加交接水平来看,你不可能瞬移他们三米。
换成以前也许还能想想现在的话不太可能,除非他们失误,但这个概率只有多少呢?
而且这不就等於是看天吃饭了吗?
因此两米左右是必须要做到的。
幸亏张培萌守住了差距,没有被拉开到那一个档口,可这也只是保留了希望,並不是说你就能够轻鬆获胜。
苏神要在这里用交接干掉博尔特和牙买加队现有的优势……
已经不再那么容易。
如果他们还是以前那样比赛之前就隨便训练一下,那还很大可能。
放到现在。
能贏肯定是没问题。
是能贏多少呢?
关键是人家现在的交接起码也是区域正常了,你还想像以前一样轻鬆拿捏吗?
看看牙买加对这里的变化。
当布雷克带著第二棒的余速冲向直道末端时,博尔特已经在交接区的阴影里站成了一道静止的闪电。
看准预跑。
逐步启动。
他的左脚踩在10米线后20厘米处。
右脚虚点地面,右手向后伸展的角度比布雷克接棒时更陡。
不是170度,是175度,掌心朝左时拇指刻意向下压了5度,像在空气中划出一道精准的“接棒坐標”。
这场被赛后二沙岛的高速摄像机拆解出31个技术细节的交接,藏著牙买加队从“粗放交接”到“立棒式体系”的完整进化轨跡:
如果是以前他们靠天赋“蒙著接”。
现在靠技术“算著接”。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技术变化,那固然是因为他们之前太粗糙了,隨便改动一下就能够更好。
就像是你之前不合格是一个不及格的分数,你想要隨便提高一点到及格,那当然简单的多了,並不是精益求精。
可这对於牙买加队来说也已经足够。
足以证明米尔斯对於这一群超级运动员的掌控力。
你看美国队也號称自己是集训练了练。
那怎么没效果呢?
这只能说米尔斯的確是有几把刷子的。
能够在没有美国那么强的科研能力以及那么多科学实验室辅助的情况下,还能带出博尔特布雷克这样的超级运动员。
没几把刷子,怎么可能呢?
而且他也做了难度的分析,並没有给央美家队安装太过於高深的交接技术,就是从简单入手。
定位清晰。
用最简单的交接方法,最基础的交接模式只需要把分数提高到及格。
就够了。
就是因为他的想法足够现实,也比较容易操作,才能有现在牙买加展现出来的能量。
交接前2秒。
布雷克的“直道收尾控制”。
从“衝到底”到“控著冲”。
布雷克跑第二棒时的步频像上了发条的钟摆,但接近交接区时,他做了一个与“全速衝刺”不同的动作。
步频快速下调0.5。
这不是疲劳导致的减速,是米尔斯这边,立棒式交接要求的“收尾控制”。
因为他发现在这个速度一下博尔特和布雷克的交接会更流畅,看起来是损失了一些高速交接的速率,但是如果失误的话,这里的损失会更大。
他只需要在这里稳定交接就行。
不需要这两个人搞出什么新样。
对比牙买加队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去年的伦敦,那种粗放交接,这是最明显的变化。
以前第二棒是“衝到底算完”,递棒时身体还在往前栽。
现在要“控著冲”,在保持速度的同时给递棒留足“稳定窗口”。
在渐渐开始接近博尔特的时候。
布雷克把棒体斜贴在腰侧,算著和博尔特的距离,他的右手做了一组“隱形动作”。
拇指从棒体侧面移到顶端,食指和中指顺著棒身滑向中段,握点比接棒时后移了3厘米。
这个调整是为了“適配博尔特的接棒高度”。
博尔特身高1.96米以上。
臂展也很长。
接棒手的位置比普通人更高更长。
布雷克若按原握点递棒,手臂得向上抬,容易打乱身体平衡。
那么米尔斯就设计了一个点位的区別。
比如现在握点后移。
那么棒体前端就可以自然抬高2厘米。
刚好对准博尔特掌心的高度。
对比前两次奥运会的交接。
当时他没调整握点,递棒时右臂抬了10厘米,躯干跟著向左侧歪了3度,博尔特不得不变换手型去“够棒”。
而这次他的躯干始终保持正直,左肩和右肩的高度差不超过1厘米。
这也是为什么博尔特很多时候,需要做一个换手的原因。
换手这个动作毫无疑问,会影响运动员的最大速度。
会影响运动员把速度加上去的流畅性。
但你也可以观察博尔特也不是每一次大赛都会换手。
因此你完全要看交接位置,他舒不舒服。
如果交接位置足够好,他就直接会用主要手接棒,只有交接位置不好的时候,他才会用另外一个手拿到接力棒再进行换手。
毕竟对於牙买加的绝对实力来说,只要交接棒成功了就行了,那就意味著胜利就在眼前。
不需要想这么多。
但是在米尔斯这个设计下。
博尔特理论上就不需要再进行换手。
一次都不需要。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交接前1秒。
博尔特的“启动时机计算”。
米尔斯让他的变化是,从“凭感觉”到“凭信號”。
他的目光锁定在前方20米的跑道上,像在提前“预览”自己接棒后的加速轨跡。
先不要著急启动。
先不要著急预跑。
这是米尔斯立棒式交接教给他的“新习惯”。
以前启动靠“听见脚步声就跑”,经常要么启动早了站著等,要么启动晚了追著接。
现在靠“多重信號校准”,启动时机的误差能控制在0.02秒內,比粗放交接时减少了0.05秒。
交接区地面有一条“隱形参照线”。
那是博尔特在训练时用胶带贴的,位於10米线后1米处。
虽然比赛不能这么做,但是只要训练多了,就会有一个大概的惊艷感觉。
让这一条隱形的参照线存在於博尔特的心理就行。
只见博尔特的眼角余光始终盯著这条线,当布雷克的左脚尖踩过线的瞬间……
他的左脚同时蹬地启动。
而之前他更多的是看人影或者是听大概的声音。
这个“標线触发”比“看人影”精准得多。
2011年大邱世锦赛时他靠看布雷克的影子判断时机,影子受灯光影响会变形,启动误差有0.05秒。
现在踩线启动,误差直接压到0.02秒。
更关键的是“启动第一步的角度”。
他的左脚不是向前正蹬,而是向外偏了5度,落地时前脚掌刚好落在跑道中线右侧3厘米处。
而且,这里有个细节,就是上面这一句——
因为。
这个角度能让他启动后身体自然向內侧倾斜。
做完之后。
刚好对准布雷克的递棒方向。
不用再调整躯干姿態。
既然队的精准不需要在做额外的区段调整,那么接棒之后自然也用不著换手。
可以直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