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手臂动作破坏身体平衡,待拿稳接力棒后,再调整为摆臂姿势。
这里还只是两个人交接的分別问题。
还有传棒者的松棒时机。
张培猛需在確认苏神完成握棒后的松棒。
过早松棒可能导致棒体未固定。
过晚则会阻碍苏神摆臂。
幸好平常也有交接训练。
需要注意松棒触发信號。
通过手指触觉感知苏神的握力变化,当握力从0升至40n时,即確认接棒完成。
松棒动作控制做手指从收缩状態快速放鬆,但手腕保持內旋姿势不变。
避免松棒时手腕外摆干扰苏神的手臂姿態。
后续动作衔接也要做好。
比如松棒后右臂自然下垂,隨身体惯性摆动。
同时主动减速,为退出跑道预留空间,避免干扰苏神加速。
这还只是你想要在第4区进行交接的基本项。
真要做好,还要考虑——
交接瞬间的步点同步。
因为在第4区间的高速下,两人步点若相差1步,就会错过交接窗口,因此需实现“步点零误差”。
就是一步你没有看错,所以这个差距还有可调整的区域很小很小。
基本上那个窗口机没有抓住,就已经没戏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
才很少有人会去这么做。
预跑阶段的步长校准,能不能做好?
传棒者的步频跟隨,能不能做好?
交接点的步相匹配,能不能做好?
你要考虑最终交接瞬间,苏神可能处於“左脚支撑→右脚摆动”阶段。
张培猛可能处於“右脚支撑→左脚摆动”阶段。
此时两人身体重心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间距就不是最小。
交接动作的“空间干扰”会相互增大。
即便是你这些都解决了,最后还有交接后的加速衔接,“停顿发力”的问题。
躯干角度调整。
步频与步长协同。
肌肉发力转换。
……
光是这些步骤都能看的人眼繚乱。
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来说不採取第4区做交接的原因。
做好了当然是速度极佳,可以把最大速度儘量发挥出来。
但是牵扯的环节太多,意味著失误的概率也会更高。
尤其是这么做,虽然也练过,但是肯定不是最为常用和保险的手段。
最关键的是这还不是苏神一个人搞定就可以了,他还需要前一棒,也就是张培猛的配合。
有人说那不能简化一些吗?
简化了,那还叫极限吗?
还有这样的效果吗?
这个是短跑团战。
一点点的差异都会带来巨大的成绩不同。
所以,你以为为什么苏神会这样的设计能实现“极限交接”?
完全就是因为这不是常规手段。
打个简单的比方——
常规交接区两人相对速度差0.2-0.3m/s,交接窗口0.3-0.4秒,但动作反应时间需0.1秒,占比30%。
那可能第4区间相对速度差0.4-0.6m/s,或者更大。交接窗口0.15-0.2秒,但通过“触觉信號+条件反射”,动作反应时间缩短至0.03秒占比仅15%。
虽然窗口总时长减少,但“有效动作时间占比”从70%提升至85%,实际可用於完成交接的“有效时长”反而从0.21秒增至0.17秒,足以完成简化后的下压式动作。
这利用了相对速度与动作窗口的匹配。
缩短“有效交接时间”但提升“时间利用率”。
其次肌肉发力的“预激活”策略。
减少动作启动延迟。
苏神採取的这个“前倾式预备姿势”使接棒手相关肌群前臂屈肌、腕关节肌群,始终处於“预激活”状態。肌电信號强度比放鬆状態高40%。
当需要握棒时,肌肉从“预激活”到“全力收缩”的时间仅0.02秒,常规状態需0.05秒。
同理,张培猛的“手腕內旋预备”使橈侧腕屈肌提前进入“等张收缩准备期”,递棒发力延迟从0.05秒缩短至0.03秒。两者迭加,可將“从信號到动作完成”的总时间从0.15秒压缩至0.1附近秒,完美適配窄窗口需求。
这样才能做好能量损失的最小化。
交接前后的动能衔接。
要知道短跑中“速度损失”主要来自两个环节:接棒前的减速、交接时的动作干扰。
接棒者不减速,保持最大速度95%以上,传棒者不刻意降速,仅通过步频微调匹配节奏,就可以大幅度避免“主动减速”导致的动能损失。
交接动作仅涉及手腕与手指的“微动作”发力幅度<5cm,躯干与下肢姿態基本不变。
身体重心波动幅度从常规交接的5cm降至3cm,动能损失从8%减少至5%以下。
当然这只是理想环境。
一旦出现偏差或者变故,苏神这边还准备了备用方案。
毕竟这在激烈的短跑比赛里面很常出现。
有时候你没法按照理想的设定来走。
好在这一点宿舍也都考虑进去了,还做了其余的备用方案——
比如步点偏差的话,如果±10cm的调整,就做“接棒手微移动”补偿。
若苏神步点因地面摩擦力变化,如跑道湿滑,如启动过快过慢,出现10cm偏差,导致接棒手位置偏离棒体插入路径。
可以採取“前臂微摆”,左右摆动幅度≤3cm的方式,调整接棒手位置。
同时保持躯干姿態不变
此动作可在0.5秒內完成,只要处理好一般不影响整体平衡。
张培猛那边也可以通过同步通过“手腕微调”,內旋角度±2°,修正棒尖方向,確保插入点仍在掌心范围內。
如果棒体入手过少,他的应急处理,应该是“接棒者主动前送”。
苏神感知到压力分布异常后,立即通过“肘部微屈+前臂前伸”,主动向前送手,同时手指发力增至50n。
通过“摩擦力+主动推送”將棒体完全接入。
配合张培猛延迟0.02秒松棒,待確认棒体完全插入后再放鬆手指。
可以大概率避免中途脱落。
等等。
你说苏神设计的不够好吗?
你说他没有预料到这样的局面吗?
和这些年的重开一样,能做的能预测的,能提前去考虑的。
他都做了。
因此看到落后这么多。
看到苏神的预跑动作。
张培猛就知道苏神想做什么。
没什么好说的,根本不用想他。
也知道牙买加队超出预期这么多
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变数在里面。
那没办法。
只能冒险从第四区走。
好在这种方式也训练过,所以也不算是没有什么经验,只是不是常规的模式罢了。
苏神要这么做,他当然是全力支持。
可即便是这样。
苏神一看博尔特的启动感觉。
眉头就紧紧的皱在了一起。
因为布雷克和博尔特的这一棒交接。
如果交接的比较顺利怎么办?
比想像的交接更顺利呢。
如果把博尔特的速度激发到更大。
那都该怎么办?
而他最担心的事情。
果然还是在发生。
因为牙买加对今天的状態……
实在是好。
相当的好。
那就意味著。
即便是从第4区走。
用自己设计的改良式下压交接走第4区。
很有可能。
还是节约的时间不够。
因为人家的节约时间,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们。
没有足够的优势。
还是会输。
因为你不要忘记了。
在原本的时间线上。
阿萨法.鲍威尔。
也是极致的第四棒。
也就是说。
赵昊焕和他硬来。
都是跑不过的。
自己这里就更加需要节约时间。
怎么节约呢?
已经用了非常规的办法,准备走极限交接。
但如果这还不够呢。
已经不是用常规的方式了呀。
如果这还不够的话……
那就只能。
走更加极端的一种方式。
完全的。
剑走偏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