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3章 云,大怒,啊不是,是博,大怒!
其余交接区。
当麦可·罗杰斯带著棒衝进交接区时,美国队仍保持第三的位置——罗杰斯的步频高达4.9步/秒,比日本队快0.2步/秒,理论上拥有交接的速度优势。
但不出意外,意外出现了。
第三棒泰森·盖伊的启动出了问题,他比预定时间晚了0.05秒踩进交接区,导致两人的相对速度差瞬间从0.3米/秒拉大到0.6米/秒,
罗杰斯不得不在跑动中突然调整步长,
右脚落地时比正常位置偏了15厘米,身体重心向左侧偏移2厘米。
这是美式交接“依赖视觉確认“的先天缺陷。
当然说好听点,叫做——目压。
盖伊始终盯著罗杰斯的手部,而非预设的地面標记线,当罗杰斯的步点偏移时,他的大脑需要0.1秒反应时间调整姿態,而此时罗杰斯的棒已递到他面前10厘米处。
慌乱中,盖伊的右手没有形成稳定的“接棒凹槽“,而是掌心朝內猛地一抓,
这一抓让棒体与他的手指產生了横向摩擦。
罗杰斯的棒尖本应沿直线插入他的掌心,却因这股横向力向外侧偏移30厘米,擦过他的指节落在手腕上。
目压?
但其实,也就是好听了。
“二次抓棒“成了压垮节奏的最后一根稻草。盖伊的手腕被棒体撞得一麻,下意识地缩回手臂重新去握,这0.15秒的停顿里,罗杰斯已跑出1米远,差点撞在一起。
盖伊却还在调整握棒姿势。
等他终於將棒握紧时,左肩已轻微撞上罗杰斯的右肩,两人差点踉蹌了半步。
此时盖伊的速度下降。
比正常交接慢了0.8m/s以上。
身后的小鹰国队与德国队已追了上来。
本来好不容易罗杰斯追上来的差距。
瞬间就消失。
真是苦了罗杰斯拼命的追赶啊。
更致命的是交接后的节奏紊乱。
美式交接强调“接棒后立即全力加速“,但盖伊因二次抓棒导致右臂肌肉僵硬,摆臂幅度从60厘米缩至40厘米,前5步的步频始终上不去,无法回升到正常。
当他终於將速度提起来,小日子的第一人江里口匡史已跑出好几米去了。
小鹰国詹姆斯·埃林顿也追至平行位置。
美国队从第三直接跌至第五。
“世界最快个体之一“的爆发力,最终败在了最基础的交接协同上。
硬拼个人。
小鹰国和德意志。
没有一个人赶得上美国队。
当然曰本也一样。
可是。
在这个时代交接技术越来越好的情况下。
美国队还是目压。
简直是……
离谱。
完全不把別人看在眼里。
活该落到后面去。
其实这里。
美国队已经知道了。
他们这么搞,幸运女神这次也没有站在他们这边。
交接的不流畅。
成了致命伤。
即便是硬实力惊人。
也很有可能第二集团都无法领跑。
更不要说加入第一集团。
已经没戏了。
加拿大这边加文·斯梅利与唐泰·理查兹-郭的交接,藏著北美选手的典型矛盾,爆发力过剩但协同不足。
斯梅利是典型的“力量型跑者“,下肢蹬伸力度比日本选手大15%,但步频仅4.4步/秒;而第三棒理查兹-郭是“频率型跑者“,步频能达4.8步/秒,两人的步频差从进入交接区前就没稳定过。
斯梅利跑3步的时间里,理查兹-郭跑了4步,导致两人的相对位置像“蹦跳的弹簧“般忽远忽近。
为了追上节奏,理查兹-郭在交接区前2米突然加速——步长从2.1米增至2.3米。
这一调整让他的身体重心猛地向前冲了3厘米,右手向后伸时肘部不自觉地向外撇了10°。斯梅利此时正全力递棒,棒尖本应插入理查兹-郭的掌心,却因他肘部外撇而撞在他的手腕上……“砰“的一声轻响,棒体在撞击力下向上弹起2厘米,斯梅利下意识地握紧了棒,而理查兹-郭以为已接稳。
开始向前摆臂。
就这下耽搁,两人之间瞬间產生了0.5米的拉扯力。
“脱手-再握“的过程又消耗了0.12秒。
斯梅利反应过来后立刻松棒,理查兹-郭才重新用手指勾住棒尾,但此时棒体已从“水平姿態“变成“倾斜45°“,他不得不在跑动中用手腕旋转30°调整姿势。
这一动作让右臂摆臂节奏彻底乱了:本该向前摆的手臂被迫向后缩了半圈,步频瞬间降至4.0步/秒。
旁边的日本队已趁机拉开,甚至反超美国。
加拿大队从第四下滑到了第七。
好在前面差距都不大。
还有机会。
当然最野的还是……
第一道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队。
凯斯顿·布莱德曼与龙德尔·索里洛的交接,是全场最“野“的一幕。
没有固定节奏。
全靠本能反应。
却歪打正著完成了传递。
当然,也就是完成。
別的质量。
就別提了。
索里洛几乎是“跳著“进入交接区的,为了追上布莱德曼的速度,他连续两步步长超过2.4米,身体重心上下波动达5厘米,右手向后伸时完全是“盲递“。
眼睛盯著前方,全凭耳朵听布莱德曼的脚步声判断位置。布莱德曼也慌了,他没按常规將棒向前递,而是手腕一甩將棒往索里洛手里“扔“了过去。
棒体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擦过索里洛的指尖落在他的掌心里。
小鹰国亚当·杰米利与詹姆斯·埃林顿的交接,像一台精密但缺了润滑油的机器。
每一个动作都按预设流程完成。
却始终差了半分流畅。
这里本来也可以接近小本子。
但是交接却不够给力。
只能屈居第四。
他们训练以“程序化“著称。
將交接分为“预跑-递棒-接棒-加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误差需控制在0.2秒內——
杰米利进入交接区时,埃林顿的左脚必须踩在第3条標记线上,右手必须向后伸出30厘米,这些都分毫不差。
递棒瞬间,杰米利的动作堪称教科书。
前臂向前伸展时肘部保持90°,手腕內旋10°让棒体与埃林顿的掌心对齐,棒尖插入深度精確到12厘米。
这是小鹰国教练组测算的“最优深度“。
但……问题出在“接棒后的肌肉放鬆“。
埃林顿的手指在接棒时握力瞬间升至50n。
比日本选手大15n,这是为了“確保不失误“的刻意发力,却导致手腕肌肉僵硬,无法像江里口匡史那样自然调整棒体姿態。
於是出现了诡异的一幕。
埃林顿握著棒向前跑时,右臂始终保持“后伸接棒“的姿態,直到跑出交接区3米后,才用左肩带动右臂缓慢回收。
这个回收动作比正常情况慢了0.08秒。
期间他的步频虽稳定在4.6步/秒。
但摆臂幅度仅40厘米,无法有效带动身体向前冲。
杰米利递棒后已减速退出跑道,他回头看时皱了皱眉。
他能感觉到刚才埃林顿的手指抓得太紧,棒体传递时產生了轻微的顿挫感。
毕竟接力训练。
小鹰国也是欧洲翘楚。
这场交接不算失误,却也算不上成功。
小鹰国藉此维持了第四的位置,没有被美国队反超,但也没能追上日本队。
他们的“机械精准“避开了大失误,却失去了顶尖交接需要的“动態弹性“。埃林顿跑过弯道时,右手还在不自觉地调整握棒力度,显然那股刻意的握力还没完全散去。
这叫做……弄巧成拙。
至於想要以前一样,利用欧美队的硬实力,纯跑动压制也不现实。
起码欧洲人在接力上想要轻鬆碾压亚洲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復返。
你別说是最前面和牙买加爭夺的中国接力队。
那是你碰瓷的资格都没有。
人家可是现在的世界接力纪录。
虽然很有可能这场比赛之后就没了,但是起码这场比赛结束之前还是。
右下角的wr。
就是他们保持的。
至於另外一个亚洲的队伍,小日子。
也不是那么好欺负。
因为人家的第3棒是他们的国內最强,也是他们的国家纪录保持者江里口匡史。
人家的pb是9秒95。
而且今年的状態也在10秒之內。
你一个埃林顿才10.17。
你拿什么来碾压呢?
反而是小日子江里口匡史,在这里强行压制,埃林顿根本不可能赶上去。
江里口匡史享受著轻鬆压制欧洲最强接力队第三棒的快感。
他其实已经是功成名就了,对於他自己来说刷新了全日本的纪录。
可以接受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至於其他的跟他没关係。
这已经是完全超额完成了他入行时候的目標。
本来以为自己没什么机会拿到大赛奖牌了。
结果一看。
美国队不爭气呀。
那这种情况下还是很有可能干掉美国队的。
说干就干。
第一拿不了。
第二拿不了。
第三也许能够试一试。
反正阿美丽卡这边也不给力。
已经掉出了建立前三家的水平。
已经不是之前的接力三国鼎立状態。
既然这样。
为什么不取而代之?
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面拿到一枚接力赛的奖牌。
那也很足够了。
毕竟前面两个队伍那是没办法碰的,但是能在这个时代成为第三,那说明放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强队。
只是生在了这个时代,比不过那两个怪物队伍而已。
並不代表本身不行。
想到这里他也来了热血。
击败美国队。
尤其是之前高高在上,怎么看都这么牛逼哄哄的美国队。
那简直是所有小日子田径队员的终极幻想。
现在?
不就要实现了吗?
让美国爸爸在脑袋下呼吸。
矮自己一头。
低自己一等。
作为一个长期饱受美国淫威的国度来讲。
简直是完美符合他们下课上的传统快感点。
简直是g极了!
爽得很!
至於能不能贏,前面的两个队反而成了次要。
因为定位不同。
像种家接力这个定位本来就是想爭取金牌。小日子接力队这边可没想过,奖牌更不要说金牌,所以能有机会拿到奖牌还是击败美国队……
那已经是意外之喜。
没有不高兴的理由。
德国队也差不多。
他们的交接並不差,技术挺好,但是个人水平太有问题,很难取胜。
不是说他们第三棒不行。
他们第三方已经是国內最强,甚至都没有之一了,朱利安,个人pb可是10秒08。
放在整个欧洲都是响噹噹的成绩。
放在整个白人世界,那更是强的一批。
就是可惜放在世界顶级舞台上。
不够看。
很不够看。
和美国队第三棒盖伊比根本就不用比,甚至也都比不过亚洲的小日子。
毕竟他们的第三棒也都是能够开十的存在。
这么一对比。
就没有太多优势。
只能和小鹰国加拿大枫叶国,相互较较劲。
再想和前面的比拼。
已经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