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北行
1640年8月17日的始兴港,薄雾尚未散尽,码头上已是人声鼎沸,旅客、摊贩,以及水手、还有到港的移民挤成一团。
穆顺安紧了紧背上的行李,望着眼前拥挤的景象,一时间竟然有种茫然无措的感觉。
“今日运气不太好,赶上大批移民船进港,倒是把咱们给挤到了!”广丰钢铁厂副总工刘耀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转身朝穆顺安等人招呼道:“都跟紧了,不要被人群给挤远了。唉,上了船就好了。……该死的,我们的船的在哪儿?”
港口除了大量的往来运输船外,还停靠着第三批返回的十二艘移民船,桅杆如林,风帆降下,耷拉着挂在桅杆上。
港口的上空弥漫着海水的咸腥和人群的汗味,还有远处不时飘来的摊贩烧烤气息。
“刘总工,咱们的船在那边!”赵永河指着码头右侧一艘中型桨帆船。
船身被漆成天蓝色,几与海水相若,船舷上标注着一个大大的“捷运-5号”,白色的字号,在晨光中反射出一丝光芒。
刘耀点点头,招呼身后几位铁厂大匠跟上。
他们穿过拥挤的人群,不时需要侧身避让抱着行李包袱的移民。
这些移民想来已经过半个月的防疫隔离,不知道要被转运到何地,在一群移民部的官员书吏的声嘶力竭地吆喝声中,排着长长的队列,等待再次登船启航。
一个背着幼儿的朝鲜妇人被挤出队列,差点撞到侧身经过的穆顺安身上。
他连忙伸手扶住她摇晃的身影:“哎,小心些!”
那妇人抬头看了他一眼,脸上满是疲惫与惶恐,低声用朝鲜语道了谢,又重新汇入队列之中。
“这阵势,可比去年大多了!”刘耀感叹道,伸手又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启明岛的八月,虽然不是很热,但在码头上挤了这么一遭,还是让所有人微微出了汗。
“这人确实比去年要多得多!”穆顺安点头附和道:“去年间,说是有十几条移民船被调去打吕宋的西班牙人了,拉来的人也就万把人出头。瞧今年这架势,估计要有两万人吧?”
“兴许超过两万人。”一名年轻的匠人插话道:“报纸上说,大明境内到处都有灾荒,再加上去年鞑子肆虐了整个京畿、河北和山东北部,造成的难民怕是有数百万之多。咱们新华的移民船过去,那还不是想拉多少人,就能拉多少人。”
“造孽呀!”落在最后的赵永河叹了一口气,“数百万人遭灾,但咱们新华最多也就能拉回来两三万多人,剩下的那些灾民岂不是只能坐困等死?”
众人听罢,皆是一叹。
唉,多灾多难的大明,还有那无数悲惨无助的百姓。
穆顺安的目光扫过港口区那座规模巨大的移民收容站,那里除了数百栋固定的排屋外,还在临海的空地上临时搭起了无数的帐篷,来自大明、日本、朝鲜的移民们或坐或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防疫观察期的结束。
有的人可能会神情麻木,有的人或许会充满无限的希望,但更多的人则会感到无比的幸运。
只要到了新洲大陆,那就会有饭吃,就能活下去。
一行人来到登船处,港务人员正在检查乘客船票和信息。
刘耀从挎包里拿出科工部和广丰钢铁厂开具的几份文书,上面盖着政府鲜红的印章。
“刘总工是吧?你和五位大匠在船艉有专门的隔间,条件差些,还请见谅。”港务人员恭敬地说道:“不过,这艘船还要装载一百八十多个移民,开船时间可能会稍稍延迟一会。”
刘耀点点头表示理解。
众人登船后,发现所谓的“专门隔间”也不过是在船艉用木板隔出的十几个狭窄铺位,除了勉强能躺下睡觉休息外,几乎难以在期间有太大的活动范围。
不过,这比起那些转运移民所乘坐的条件却要好得多。
这艘桨帆船排水量不过三百五十吨,船身修长,两侧各有十五支长桨,主要用于沿岸短途运输。
不甚宽敞的底舱里挤满了移民,仅有几道狭小的透气孔,显得拥挤不堪,空气中也弥漫着汗臭和焦虑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