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剑锋三淬,九闕听箴
在太监前去宣召袁崇焕、孙传庭、陈奇瑜三人的空档,朱由校並未閒著,而是仔细翻阅看锦衣卫呈递上来的三人地方政绩密报,
他先是展开袁崇焕的卷宗。
邵武地处闽北,民风彪悍,盗匪频发,且赋税沉重。
在袁崇焕担任知县的一年里面,做了很多事情。
先是整顿治安,剿灭盗匪。
邵武当地盗贼横行,袁崇焕亲自率乡勇清剿,並建立保甲制度,使“境內肃然”。
其次,减轻赋税,体恤民情万历年间,辽导致百姓困苦,袁崇焕上书请求减免邵武部分苛捐杂税,並严惩贪腐背吏。
並且,袁崇焕重视民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主持修邵武境內灌溉系统,疏通河道,缓解旱涝灾害。
据送递密信的锦衣卫走访邵武百姓,得出了袁崇焕“为政宽厚,民皆感之”的结论。
可见其为政之道,还是值得称道的。
难怪此人能青史留名,从治理一县,便可以看出其能力了。
朱由校再打开第二份密信。
这是永城的锦衣卫递送上来的。
永城地处豫东,流民问题严重,且土地兼併激烈。
河南饥荒频繁,永城周边爆发多起民变,孙传庭招募乡勇,以严刑峻法镇压叛乱,同时賑济灾民,避免矛盾激化。
永城地主隱匿田產逃税,孙传庭重新丈量土地,迫使豪强补缴赋税,减轻贫户负担。
这一举措触怒地方势力,但他以铁腕手段推行,被称为“孙阎王”。
至於陈奇瑜,在洛阳、开封二县俱做过知县,皆有政绩。
这三个人,可以说能力不俗,
不仅能够治理地方,更是能够镇压叛乱,可见是有领军之能的。
看到这三人,朱由校不禁感慨起来。
其实明末之时,朝廷是不缺人才的。
熊廷弼、洪承畴、卢象升、袁可立、袁崇焕、孙传庭、陈奇瑜、毛文龙..:
这些人的能力都不俗。
只可惜,他们遇到了沉迷木匠的朱由校,以及没有经过系统帝王教育的朱由检。
最后这些能力不俗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熊廷弼下狱被斩、洪承畴投靠满清、卢象升战死沙场,袁崇焕传首九边、孙传庭潼关战死,妻女投井、陈奇瑜罢职流成、毛文龙被斩於旅顺口,最好的结局,袁可立也是心冷致仕。
何其悲凉?
若是换个人过来当皇帝,不说李世民、朱元璋,换个曹孟德过来,兴许都可以扭转局势。
至於现在的朱由校,到底有几分明君的手腕,还需要经过歷史的检验方才能行。
在皇帝沉思之际,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司礼监太监魏朝躬身入內,低声稟道:“皇爷,袁崇焕、孙传庭、陈奇瑜三位知县已在殿外候旨。”
朱由校从御案上抬起头来,手中犹自握著那几份卷宗密信。
他略一沉吟,將密信合上,淡淡道:“宣。”
隨著太监尖细的传唤声,三位身著青色官服的官员鱼贯而入。
为首的袁崇焕年约四旬,面容清瘤,眉宇间透著刚毅;孙传庭身形魁梧,步履沉稳;
陈奇瑜则略显文弱,但目光炯炯有神。
三人行至御前,齐刷刷地跪下行礼:“臣邵武知县袁崇焕(永城知县孙传庭、开封知县陈奇瑜),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朱由校自光在三人身上巡片刻。
这三人,皆是能够託付重任的能臣!
皇帝微微頜首,脸上带笑,抬手道:“朕安,三位爱卿平身。来人,赐座。”
“谢陛下隆恩!”
三人谢恩后,恭敬落座。
朱由校目光扫过他们,缓缓开口道:“朕观三位爱卿在地方上的政绩,甚是欣慰。袁卿在邵武剿匪安民、减免赋税,孙卿在永城镇压叛乱、整顿田赋,陈卿在洛阳、开封亦多有建树,皆是能臣。”
袁崇焕见皇帝知晓他的政绩,又肯定他们的能力,顿时受宠若惊。
袁崇焕赶忙行礼道:“臣不过尽本分,为陛下分忧而已。”
孙传庭能够亲眼见到皇帝,也十分激动,谦虚道:“不敢称有什么政绩,都是为官的本分罢了。”
陈奇瑜明显更加镇定,此刻在回答皇帝问题的时候,不忘拍个马匹。
“臣所行皆赖陛下威德,地方官吏协力,臣不过微末之功而已。”
朱由校见三人谦卑的模样,笑著说道:“在朕面前,无须紧张,也无须自谦,朕要听你们的真话。”
三人见此,当即朗声应道:“臣等遵命!”
朱由校手摩擦看三封密信,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