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一个由无数数据流构成的透明世界。
他能“看”到每一个分子的运动,能“感受”到每一寸压力和温度的细微变化。
控制台的仪錶盘上,压力指针和温度指针,像疯了一样向上攀升。
200个大气压……400度……
250个大气压……500度……
当压力指针最终指向“300”,温度指针稳稳停在“600”时,王喜奎在远处用望远镜看著,感觉自己的心臟都要跳出喉咙。
李卫国的手在控制台上平稳地操作著。
他不是在遵循什么规程。
他是根据脑海中那个完美模型,对炉內那片狂暴的能量,进行著微米级的精准“修正”。
左侧温差高了0.1度。
【调整a区磁场频率,修正热对流。】
顶部压力不均,有形成应力点的风险。
【微调b区压力循环速率。】
这一刻,他不是工匠,而是神。
当炉门在第二天清晨缓缓打开时,一股奇异的焦香飘散出来。
孙德海和钱秉穹第一个冲了过去。
托盘上,静静地躺著几个深棕色的环状物。
那不是塑料的质感。
它坚硬,带著一丝金属般的光泽,却又比金属轻得多。
王喜奎也凑了过来,他拿起一个榔头,犹豫了一下,对著其中一个样品,狠狠地砸了下去!
“当!”
一声脆响。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榔头被弹开,而那个保持架样品上,只留下了一个微不可察的白色印记。
“我的天……”王喜奎扔掉榔头,像抚摸珍宝一样捧起那个样品。
钱秉穹推了推眼镜,他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来面对这一切了。
很快,检测报告送了过来。
耐高温蠕变、自润滑性、抗衝击强度……所有的数据,都完美地达到了那个理论上的、神话般的指標。
“我们……我们又成功了。”孙德海的声音带著哭腔。
钱秉穹看著李卫国,嘴里喃喃自语。
“这已经不是材料学了……这是在凭空创造物质……”
他知道,这种被命名为“聚醯亚胺”的复合材料,將彻底改变华夏的航空航天格局。
从发动机叶片,到飞机的结构件,甚至未来的隱身涂层,都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成功的喜悦在人群中蔓延。
李卫国却显得异常平静。
他將一颗幽蓝色的滚珠,和那个深棕色的保持架,並排放在了铺著白布的工作檯上。
骨肉,骨架,都已完美。
他环视了一圈兴奋的团队成员。
“各位。”
他的声音让现场瞬间安静。
“轴承的总装,可以提上日程了。”
眾人爆发出欢呼。
李卫国抬手,压下了欢呼声。
“但是,我有一个问题。”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空气中轻轻一点。
“我们总装车间那个所谓的『无尘环境』,在我看来,跟垃圾堆没什么区別。”
“任何一颗灰尘,哪怕只有头髮丝的十分之一大,掉进我们的轴承里。”
他看著所有人,一字一顿。
“都会让这枚国之重器,变成一堆昂贵的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