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中枢之蔽。党爭不休,各怀私利,致庙算失机,举措乖方。或议而不决,貽误战机;或刚愎自用,错判形势;或为私利阻挠善政。中枢不明,则虽有良策亦难行,虽有忠言亦难进,如盲人瞎马,危局难挽。
“其五,吏治之败。中枢若党爭倾轧,言路阻塞,则政令不行於下;地方官吏更如脱韁野马。或庸碌无为,尸位素餐;或贪墨成风,横徵暴敛;或勾结豪强,鱼肉乡里。此辈如蠹虫,啃噬仅存之血肉,官逼民反,火上浇油,使流民之祸骤成燎原之势。
“其六,武备之弛。承平既久,忘战必危。军户逃亡,武官贪墨,士卒疲弱,器械朽坏。仓促临敌,兵不能战,將不能用。內乱难平,外侮难御,朝廷遂成风中残烛。
“其七,天灾之厄。水旱蝗瘟,此天道之常。然其祸之大小,实繫於人事国力。若仓廩丰实,賑济得法,吏治稍清,尚可渡厄。反之,若府库空虚,賑济不力,更有胥吏剋扣中饱,则小灾酿大祸,成为压垮病躯之最后一根稻草,使流民乱局十倍加剧,一发不可收拾。
“其八,气候之变。此亦关乎天道。若遇大范围、持续之寒暖剧变,如酷寒延长,或大旱连年。北地草原牧草不丰,游牧部族为求生计,必大规模南下劫掠。此等外压骤增,若恰逢朝廷內政糜烂,武备废弛,则引出第九害。
“其九,外敌之扰。强敌窥边,或乘虚而入,或勒索无度。朝廷若应对失措:或轻启战端而一败涂地,丧师辱国;或一味屈辱求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无论战败或求和,皆极大消耗国力,赋税愈苛,民生愈艰,內部矛盾愈深。內忧外患,交相煎迫,终致巨厦倾颓,回天乏术。”
陆临川声音沉凝,將论述推向核心:“陛下,此九端並非孤立,实乃首尾相连,互为因果。田地之困生赋役之重,赋役之重生流民之患;吏治之败与中枢之蔽则如毒焰,使流民之火燎原难控;武备之弛使朝廷无力扑火御敌;天灾之厄、气候之变则如颶风助火,或引外敌之扰这致命一击。诸弊叠加共振,终致积重难返之颓势。此即王朝兴衰之周期律,非仅天数,实乃內政外交、经济民生、天时地利人事交织作用之必然结果。”
这番分析从经济基础到社会矛盾,再到治理能力、国防力量,最后叠加自然与外部环境,构建了一个严密而深刻的王朝兴衰模型,其洞察力与系统性,远超时代!
虽未直接引用“生產力”、“生產关係”等后世术语,其內核却暗含唯物史观,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
姬琰端坐御案之后,耳闻陆临川字字如凿的分析,只觉得一股寒意自后心悄然瀰漫开来,渐浸四肢百骸。
那剖析之清晰,理路之分明,仿佛將他心头那些积鬱已久、模糊难言的忧惧,骤然间照得明明白白、洞若观火!
当真是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头皮发麻。
许多他平日里隱隱觉察却又如雾里看、难以捉摸的隱患,此刻被陆临川剥茧抽丝般一一釐清,其惨烈前景,其必然之势,已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
他凝望著御案前这个沉静的青年,心中的震撼无以復加。
此等直指社稷存亡核心、勾连古今兴衰之理的通达之才,已非寻常贤臣可比。
这分明是身具经纬天地之能的……国之重宝!
朕果然没有看走眼!
此子胸中確有安邦定国之良策!
御书房內一片死寂,落针可闻,唯有窗外雨水顺著琉璃瓦滴落在阶石上的声音,嗒……嗒……嗒……
单调而清晰。
姬琰沉默了许久,仿佛在消化那沉重如同铅块般压在心头的信息。
终於,他缓缓抬起头,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目光复杂地看向陆临川,那目光中包含了震骇、忧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如同寻找救命稻草般的微渺希冀。
“爱卿此番剖析,振聋发聵,鞭辟入里,朕闻所未闻……”姬琰的声音带著一种从未有过的疲惫与沉重,“朕今日方知,这祖宗基业,万民所託,竟危殆於一环紧扣一环、丝丝相引的劫难洪流之中!然则,依爱卿高见,此般层层沉疴,如同坠入深渊之石……难道……竟真如古人所言『病入膏肓,非汤药可及』?即便君臣一心,怀抱臥薪尝胆之志,励精图治……亦难……难阻这崩塌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