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 第134章 133林见月来信,鸿雁传书,温度与尺

第134章 133林见月来信,鸿雁传书,温度与尺

发酵时间宁可长一点,让它充分醒发。

蒸的时候,窝头底下最好垫块干净的湿笼布或者洗净的菜叶子,这样能防止粘锅,也避免窝头底部被水汽泡得发硬发死。”

他继续写道,像个经验丰富的“顾问”:

“至于二合面、三合面,不妨试试改蒸为烙?发面饼或者死面饼都行。

锅里只需要刷上薄薄一层油,用小火慢慢烙,耐心点,勤翻面,追求那种外皮金黄酥脆、里面松软适口的效果。

烙饼的火候相对蒸馒头似乎更容易掌握些,至少不容易出现‘外焦里生’或者‘碱大了’的惨剧。

当然,这些都是道听途说的‘纸上谈兵’,具体操作还得靠你们二位‘指战员’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实践出真知’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这儿可是搬好小板凳,准备好耳朵了,期待听到你们下次的‘战报’——是凯歌高奏,端出香喷喷的成果?还是……嗯,又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发明创造’?”

他巧妙地避开了可能显得过于亲昵的关切,用同志间分享生活经验、交流“技术难题”的口吻,既回应了她的困扰,又带着善意的鼓励和幽默,将一场“厨房灾难”转化成了可以共同探讨、充满生活趣味的“课题”。

话题自然地、不着痕迹地过渡到书籍这个共同的精神家园:

“……看到你说闲暇时沉浸书海,滋养精神,这真是件顶顶好的事情。

高尔基的《在人间》,我也很喜欢,阿廖沙在底层社会的苦难泥沼中挣扎沉浮,却始终能感受到外祖母卡希林娜带来的那份金子般的温暖和坚韧的力量。

这种在黑暗中依然执着寻找光明的精神,任何时候读来都让人心潮起伏,充满力量。

鲁迅先生的杂文更是匕首投枪,字字珠玑,直指时弊,也照见人心。

他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每每读来,都觉得胸中激荡着一股开拓的豪情。

尤其是在我们工厂,面对新工艺的摸索、生产难题的攻关时,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显得尤为可贵和实用……”

他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没有刻意掉书袋卖弄,而是结合工厂的工作体验和日常思考,让讨论显得真诚、接地气,又带着思想交流的深度。

他甚至巧妙地提了一句:

“……上次报告会结束时,我们‘笔谈’时提到的高尔基《海燕》,那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呐喊,现在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充满了无畏的豪情和挑战的勇气。

其实想想,生活中偶尔遇到的小小‘暴风雨’,比如一锅失败的窝头,不也是锤炼我们意志、增长我们生活本领的一部分吗?你说呢?”

他不动声色地用《海燕》那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意象,既含蓄地回应了报告会上两人通过纸条传递思想时那份心照不宣的默契,又巧妙地、不着痕迹地给予了她面对生活小挫折时的鼓励和豁达的心态。

信中也穿插了他自己的一些近况,但着墨不多,点到即止:

“……厂里最近在狠抓秋季生产安全,标语贴满了车间,广播里天天强调,事情确实不少。

上周还跟着赵副厂长下了两趟车间。

机器轰鸣震耳,纱锭飞转如梭,工人们个个干劲十足,汗流浃背。

看着一匹匹‘的确良’布像流水一样从机器里吐出来,卷成整齐的布辊,心里就觉得踏实,觉得所有的忙碌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话真不是白说的!”

信的末尾,他郑重地、含蓄地呼应了她的那份期盼:

“……你在信中提到上次在书楠家的聚会,确实令人怀念。

那种纯粹的热闹,那种毫无拘束的青春的活力,是任何正式的报告会、学习班都无法比拟的。

人多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分享各自带来的简单吃食,切磋几盘乒乓球,听听书楠那悠扬又带点激昂的手风琴声……确实是紧张工作之余难得的乐事,是精神的‘加油站’。

我想,这样的机会,以后总会有的。

只是眼下大家工作都忙,生产任务也重,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大家都得闲的时机。

我也盼着那一天,能再和大家一起,享受那份轻松自在、畅所欲言的时光。”

他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承诺,这符合现实也符合他的审慎。

但“盼着”二字,已足够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态度和内心的向往。

这既是对她期盼的直接回应,也是一种含蓄的属于这个特殊年代的带着革命同志情谊又暗含个人情愫的表达。

最后,他落笔,字迹沉稳有力:

“……纸短情长,思绪万千,就此搁笔吧。

衷心希望你和冯向红同志的‘烹饪技术革命’早日取得决定性胜利,期待你们的‘捷报’!盼回信。

祝工作顺心,心情愉快,就像这初秋的晴空一样明朗!”

落款:阳光明。日期:一九六九年九月六日。

他放下笔,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副重担,又像是完成了一件极其精密的工艺品。

整整七页信纸,同样写得满满当当,墨蓝色的字迹工整而清晰。

他拿起信纸,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字迹工整无误,措辞得体。

既无任何可能被解读为“小资情调”的逾越之处,又处处透着真诚的关心、思想的交流和生活的情趣,如同秋日里一杯温度刚好的白开水,平淡却解渴,自有其温润的力量。

他将信纸小心地按顺序迭好,边缘对齐。

然后装入一个崭新的牛皮纸信封,用钢笔工整地写上林见月单位的地址:“东方机械厂劳资科林见月同志亲启”,字迹刚劲挺拔。

下午剩余的时间,他收敛心神,高效地处理了几份急需批复的公文。

当下班铃声“叮铃铃”清脆地响起,回荡在厂区时,他迅速收拾好桌面,将钢笔插回笔筒,将那封承载着心意的信,仔细地郑重其事地揣进蓝色上衣的内侧口袋,紧贴心口的位置。

他没有选择在厂里的信箱投递。而是特意绕了点路,走出红星国厂那刷着“工业学大庆”标语的大门,穿过两条弥漫着煤烟味和饭菜香的马路,走到一个门脸不大、绿色油漆有些剥落的邮政所。

他站在那个深绿色的饱经风霜的邮筒前,筒身上“人民邮电”四个白色大字在暮色中依然醒目。

他再次摸了摸口袋里的信,确认它的存在,然后郑重地将信投入那窄窄的冰凉的投信口。

信封滑落筒底,发出轻微而沉闷的“嗒”的一声响,这声响仿佛一个句点。

他心头那根微绷的弦随之松弛下来,脚步也瞬间变得轻快。

晚风吹拂着他年轻的脸庞,带着初秋傍晚的微凉和梧桐叶的清香。

同城的信件,在缺乏电子通讯的年代,速度显得格外快,承载的期待也格外厚重。

仅仅隔了一天,那封带着红星国厂厂务办落款的同样厚实的信,便静静地不容忽视地躺在了东方机械厂劳资科门口那个藤条编织的收发篮里。

在一堆报纸和文件通知上面,显得格外突出。

林见月几乎是第一眼就看到了它的存在,她的心跳骤然失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又猛地松开,血液“嗡”地一下涌上了双颊和耳根,脸颊瞬间变得滚烫。

她强作镇定,努力维持着脸上的平静,脚步如常地走过去,指尖却带着不易察觉的微颤。

她拿起那封比普通信件厚实许多的信,信封上那熟悉的、刚劲有力的字迹灼烧着她的视线。

迫不及待的把信拆开,信纸一页一页捻过,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里面信纸的厚度——七页!他竟然也回了七页!

这个认知像一股甜蜜的电流,瞬间窜遍全身。

她不动声色地将信迅速塞进自己洗得发白的浅蓝色工装上衣口袋,手指隔着薄薄的布料,紧紧地确认般地按了按,仿佛要把它牢牢地按进心里。

整个下午的工作,那封信像在她心口揣了一只活蹦乱跳、不知疲倦的小兔子,不停地扑腾着。

报表上的数字仿佛都模糊成了跳动的黑点,耳边同事核对数据的交谈声也仿佛隔了一层屏障,总是听不真切。

她强迫自己集中精神,拿起蘸水笔,蘸了红墨水,试图在考勤表上画勾,笔尖却几次划破了脆薄的纸张。

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口袋里的那份沉甸甸的期待,每一次细微的纸页摩擦声都像是在她心弦上拨弄。

好不容易捱到一个工作间隙,她深吸一口气,找了个最不易引人怀疑的借口——说要去隔壁楼的资料室核对一份旧档案的编号——声音尽量平稳,但语速比平时快了一点点。

不等对面桌的老大姐回应,她便匆匆离开了喧闹的办公室。

她没有走向资料室的方向。

而是脚步加快,几乎是小跑着,穿过机器轰鸣的车间过道,绕过堆放着半成品零件的空地,径直走向厂区最里面一个存放废旧器材和报废模具的相对僻静的小仓库。

这里平时少有人来,高高的窗户积着厚厚的灰,只有几缕吝啬的光线勉强挤进来。

她熟门熟路地找到一个堆着破旧麻袋的角落,背靠着冰冷粗糙的水泥墙壁,才迫不及待地几乎是颤抖着从口袋里掏出那封信。

信封上那熟悉的、力透纸背的字迹,让她呼吸猛地一窒,心脏狂跳得几乎要撞出胸膛。

她小心翼翼地用指甲打开封口,生怕弄坏一点边角。然后,屏住呼吸,轻轻抽出里面厚厚的一沓信纸。

再次确认一遍。

七页!

真的是七页!

这个确认,让一股巨大的几乎要满溢出来的甜蜜和满足感瞬间淹没了她,连带着仓库里沉闷的空气都似乎清新了起来。

她顾不得麻袋上的灰尘,倚靠着,一个字一个字,贪婪地读下去,仿佛在品味世间最珍贵的琼浆。

阳光明的回信像一股清冽甘甜的山泉,瞬间驱散了仓库里的浑浊与压抑。

看到他对她和向红“厨房历险记”那充满善意的调侃和那些实用的小建议,她先是愕然,随即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清脆的笑声在空旷的仓库里显得格外响亮。

她赶紧捂住嘴,像只受惊的小鹿般紧张地四下张望,生怕惊动了什么。

他笔下重现的“能让狗绕路的窝头”和“黄绿黄绿的馒头”画面,让她脸颊再次发烫,羞赧之余,却又觉得无比亲切有趣,仿佛两人之间共享着一个只有他们才懂的带着烟火气的秘密。

那些关于烙饼的具体建议,听起来条理清晰,似乎真的切实可行!

她暗自决定,今晚回去就和向红姐试试,一定要打个翻身仗。

读到他对高尔基、鲁迅作品的分享,以及他巧妙引用《海燕》来鼓励她们面对“生活暴风雨”时,她的眼睛亮了起来,闪烁着敬佩和欣喜的光芒。

他的见解总是那么独到而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深度、豁达心态和对生活的洞察力,让她深深着迷,仿佛在他身边就能汲取到智慧和力量。

他提到厂里的工作、下车间见闻这些平实的叙述,也让她感觉离他那充满机器轰鸣和“的确良”气息的世界近了许多,仿佛能触摸到他日常生活的脉搏。

当目光最终触及信末那句“我也盼着那一天,能再和大家一起,享受那份轻松自在”时,她的心像是被一片最轻柔的羽毛轻轻拂过,又软又暖。

随即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悸动和酸涩的幸福,眼眶竟微微有些发热。

虽然通篇没有一句直白的思念或滚烫的情话,但这“盼着”二字,以及信中无处不在的生动幽默、真诚的思想交流和那份含蓄的关怀,已胜过千言万语。

这正是她所熟悉、所倾慕的阳光明——沉稳如山,睿智如泉,体贴入微,总能恰到好处地理解她的处境,并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回应她的心情,给她力量。

她反复读着,从第一页到第七页,字斟句酌。又从第七页翻回第一页,重新品味那些让她忍俊不禁或心弦拨动的句子。

仓库里的光线随着日头西斜而渐渐昏暗下去,只有信纸上那墨蓝色的字迹,在她专注的目光下,依然清晰如刻。

他信中的风趣幽默让她一次次无声地绽开笑颜;他的思想分享让她心生高山仰止般的敬佩;而那份含蓄却无比清晰的“盼着”,则像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她心湖里激起一圈圈甜蜜的涟漪,久久不散。

又是一口气读完,只觉得意犹未尽,真想立刻从头再读一遍!

可惜,外面走廊隐约传来了脚步声和模糊的说话声,提醒她离开太久已不合时宜。

她恋恋不舍地将信纸按原样仔细地近乎虔诚地迭好,边缘对齐,仿佛在折迭一件稀世珍宝。

重新装回那个带着他气息的信封,又珍而重之地放进工装口袋最里层。

还下意识地、紧紧按了按那个位置,仿佛这样,就能把方才阅读时那份巨大的兴奋、甜蜜和心灵的震颤也一同妥帖地安全地收藏起来,不让一丝一毫泄露出去。

她抬手整理了一下因激动而微乱的鬓角和额前的碎发,又抚平了工装的衣襟。

深吸几口气,努力让脸上滚烫的红晕和眼中过于明亮的光彩平复下去,恢复到日常那种温和平静的状态。

然后,才轻轻推开那扇沉重的布满灰尘的仓库木门,走了出去。

走廊的光线有些昏暗,但她的心情却像被那七页信纸彻底点燃,亮堂堂的,充满了轻盈的几乎要飞起来的雀跃。

这巨大的喜悦如同揣在怀里的宝贝,在上班时间只能暂时按捺着,让它在内心里无声地沸腾、歌唱。

她脚步轻快地往回走,心里已打定了主意:等下了班,回到她和向红姐那间小小的、充满自由气息的石库门小屋,关上门,插好门栓,点上那盏光线温暖的台灯……

她一定要再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读上几遍,十遍也不厌!

她要把他信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处幽默的闪光,每一丝含蓄的关怀,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停顿的意味,都深深地、深深地刻进心里,融入血脉。

这封信,就是她此刻最珍贵的宝藏,值得用整个宁静的夜晚去慢慢品鉴,反复咀嚼,用心回味。

而那份对再次相聚的朦胧期盼,也因为这封厚重而温暖的七页回信,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热切,如同炉膛里被重新拨亮的炭火,在心头熊熊燃烧起来。

(本章完)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救命!男友他哥是包养我的金主(1v2) 秘密热恋(师生 1v1) 弟弟学会催眠之后(骨科) 夏宫 说好制作消消乐,反战游戏什么鬼 错许 (叔嫂 1V2H) 逼我打职业是吧 穿成恋综买股文里的路人beta 天纵骄狂 穿为爽文女主的绿茶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