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159.新的一年.优秀党员.行政23级香兰入院
一九六九年的冬天,在红星国厂机器的轰鸣中,悄然滑过。
黄浦江畔的寒意被春风渐渐吹散,时间迈入了崭新的一年——一九七零年。
四月的魔都,空气中浮动着梧桐新叶的清冽气息。
上午的厂党委会刚结束不久,赵国栋回到办公室。他脱下深灰色的中山装外套,挂在门后的衣帽架上,露出里面熨帖的白衬衣。
他靠在藤编的椅背上,指间夹着燃了一半的“飞马牌”香烟,眉宇间带着一丝会议后的思索。
他抬眼看向推门进来的阳光明。阳光明穿着整洁的蓝布工装,身姿挺拔,手里拿着一个记录本。
“光明,坐。”赵国栋指了指桌前的木椅子,顺手把烟灰弹进搪瓷烟灰缸里。藤椅在他身下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阳光明依言坐下,目光落在赵国栋面前摊开的会议记录本上。本子是红色塑料封皮的,上面印着金色的党徽。
“刚才厂党委会,重点议了今年厂里优秀党员的评选标准。”
赵国栋开门见山,声音低沉有力,“又红又专,思想过硬,是硬杠杠。这一点,你上周在全厂组织成员思想报告会上的发言,就很有分量。”他吐出一口烟,烟雾在办公室里袅袅散开。
阳光明微微点头。
那次报告,他结合自己进厂后的经历,特别是协助破获仓库盗窃案、参与设备改造的实践,谈了青年干部如何扎根基层、服务生产、锤炼思想。
他不空谈理论,讲的都是车间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体会,有实例,有数据,逻辑清晰,反响确实不错。
台下那些专注的眼神和会后几位老党员的肯定,他都记得。
“报告内容很扎实,逻辑也清楚。”
赵国栋看着阳光明,眼神里有期许,也有提醒。
他习惯于在肯定之后,指出更明确的方向。
“我建议你,把报告的核心内容,好好整理润色一下,写成一篇像样的文章。”他用夹着烟的食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两下,发出笃笃的轻响。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能想办法,在市一级的报纸或者杂志上发表出来。”
赵国栋加重了语气,每个字都清晰有力,“那这次厂里的优秀党员名额,基本就稳了。”
他强调了“市一级”和“稳了”这两个词。
阳光明心头一动,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
优秀党员,这不仅是一项政治荣誉,更是组织对他个人能力和表现的认可,是未来发展的坚实台阶。
他明白赵国栋话里的分量和背后的推力。赵国栋这是在为他铺路,也是给厂里争光。他放在膝盖上的手,微微收拢了一下。
“书记,我明白了。”阳光明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带着年轻人少有的持重,“我会尽快整理。”
赵国栋满意地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嗯。这是条路子。”
他话锋一转,带着务实的态度,似乎要把期望值拉回地面,“当然。”
他身体微微前倾,“如果发表上遇到困难,也别泄气。那就得在‘五一’前这段时间,工作上再努把力,最好能拿出点扎扎实实的成绩来。离名单最终敲定,也就不到一个月了。”
他直视着阳光明的眼睛,目光如炬,“我希望,这份名单里,有你的名字。”这句话,既是期许,也隐含着一份承诺。
“谢谢书记信任和提点。”阳光明郑重回应,语气诚恳而坚定,“我一定尽力。”
他知道,说出的“尽力”二字,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离开书记办公室,阳光明回到自己靠窗的座位。
相比厂里其他同志为了争取这个名额可能需要做出的各种努力——比如加班加点搞突击生产、主动承担最苦最累的“义务劳动”,或者挖空心思写思想汇报——赵国栋指出的这条“发表文章”的路子,对他而言,确实是一条更清晰、也更契合他优势的路径。
他不是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
去年在《工人日报》上那几篇为赵国栋主导的设备技术革新唱赞歌的文章,虽然属于宣传类任务,但实实在在地锻炼了他的笔杆子,也积累了与编辑打交道的初步经验。
这次的思想报告,底子厚实,观点鲜明,稍加整理和理论提升,完全有资格冲击《沪海日报》或《支部生活》这类市一级的刊物。
他看重这次机会。未来的路很长,每一次荣誉,都是前行路上的基石,不容错失。
阳光明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定了定神。
接下来的两天,阳光明在处理日常秘书工作的间隙,投入了文章的修改润色。
收发文件、安排会议、整理记录、协调各部门……这些琐碎的事务并未打断他的节奏。他总能找到片刻的宁静,铺开稿纸。
他摊开当时的发言稿,字斟句酌。
他删去过于口语化的部分,补充了一些更具理论深度的观点,引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中的相关论述,将那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具体事例——
如何在仓库案中细心排查线索,如何在设备改造中虚心向老技工请教,如何化解工人间的矛盾——
嵌入得更具普遍性和说服力,使之成为论证“实践出真知”、“群众路线是根本”的有力论据。
他反复推敲标题,在几个备选方案中犹豫:《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思想》、《青年干部成长之路》、《从实践中来,到群众中去》……
最终,他选择了《扎根基层沃土,锤炼红心——一名青年干部的思想实践报告》。这个标题既点明了主题,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稿纸上的字迹经过反复誊写,更加端正清晰。
阳光明通读一遍,感觉文章骨架硬朗,血肉丰满,既有思想高度,又不失实践的烟火气。理论部分不显得空洞,事例部分也不流于琐碎。他满意地合上稿子。不需要再拖了。
第三天上午,他抽空去了趟厂区附近的邮局。
邮局里人来人往,绿色的柜台,穿着墨绿色制服的营业员。
他买来崭新的信封和八分钱的邮票,信封是那种最普通的牛皮纸信封。他将誊写工整的稿件小心折迭好,装入信封。
在信封的左上角,他工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单位地址:红星国厂厂务办。在收件地址栏,他更加工整地写下:《沪海日报》编辑部。
然后,贴上邮票,将这份承载着期望的稿件,郑重地投进了墨绿色的邮筒。邮筒发出沉闷的“咚”的一声响,稿件踏上了未知却充满希望的旅程。
等待的日子,平静如常。
阳光明照旧是赵国栋身边那个高效、沉稳、思虑周密的秘书。
厂务办的工作有条不紊:协调各部门会议,处理流转的文件,传达厂领导的指示,整理汇总生产数据报表。
他并未过多向赵国栋提及投稿的事,赵国栋也默契地没有追问。两人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共识:有些事,做了,比说了更重要。结果,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
大约一周后,一个寻常的工作日上午。
阳光明正伏案整理着厂里第一季度的生产数据报表,纸张上密密麻麻的数字需要仔细核对。
党委办公室的小李拿着一份散发着新鲜油墨清香的《沪海日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
“阳秘书,今天的日报。”小李将报纸轻轻放在阳光明桌角,目光似有深意地扫过报纸的某个版面,然后转身离开了,脚步似乎比平时更轻快些。
阳光明心有所感,立刻放下手中的钢笔,拿起那份还带着印刷余温的报纸。
报纸是四开大小,头版通常是重要的社论和时政新闻。他迅速翻动着纸张,目光敏锐地扫过一个个版面标题:要闻版、经济版、文化版……翻到第三版,他的目光定住了。
在第三版一个醒目的位置——“思想论坛”专栏下,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标题:《扎根基层沃土,锤炼红心——一名青年干部的思想实践报告》。
标题下方,清晰地印着:红星国厂阳光明。
一股热流从心底涌起,迅速扩散到四肢百骸。
他快速扫视着排版清晰的铅字,正是他精心修改后的文章。
文章位置显眼,占据了专栏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没有任何删节。
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克制的如释重负的笑意。
成了,这一步,稳稳地踏了出去。
他没有过多停留,立刻拿起报纸,步伐沉稳地走向里间赵国栋的办公室,轻轻敲了敲门。
笃笃笃。
“进来。”赵国栋的声音传来。
阳光明推门进去,走到赵国栋宽大的办公桌前,将那份翻开的《沪海日报》放在他面前,手指准确地指向那篇文章的位置。
赵国栋的目光从手中的文件移开,落在报纸的标题和署名上。
他眼神骤然一亮,像被点燃的火星。他没有立刻阅读内容,而是抬起头,看向站在桌前的阳光明,脸上是毫不掩饰的赞许和一种“果然如此”的了然。
他用力地点点头,嘴角上扬,只说了两个字,却字字千钧:“很好!”
无需多言。这份刊载在《沪海日报》上的文章,其分量和影响力,在红星国厂这样的大型国营单位里,不言而喻。
它不仅仅代表阳光明个人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深度,更给厂里带来了荣誉,证明了红星厂在青年干部培养上的成效。
这份来自市一级党报的肯定,比任何内部评价都更有说服力。
接下来的几天,阳光明能清晰地感受到厂里气氛的微妙变化。
在走廊里遇到其他科室的领导,对方会主动笑着点头打招呼,眼神里多了几分由衷的认可和欣赏。
厂宣传科的同志特意过来表达了祝贺,言语间透着想取经的意味。
赵国栋在一次小范围的书记碰头会后,看似随意地对副书记和几位党委委员提了一句:“小阳那篇在《沪海日报》上发表的文章,立意不错,反应也挺好。”
语气轻描淡写,却足以定音。
党委委员们纷纷点头,表示看过,写得确实有水平。
有了这份公开发表的极具权威性和说服力的成果,再加上赵国栋在厂党委内部的明确支持,阳光明入选本年度的厂优秀党员,几乎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提名、讨论、表决,流程走得异常顺畅。
阳光明的名字,第一个稳稳地落在了那份象征着荣誉和认可的预备名单上。
这比赵国栋最初预想的“五一前确定”,还要快上一些。效率的背后,是那份报纸带来的强大背书。
与此同时,红星国厂上半年的行政级别调整工作,也按部就班地进入了最后的审核阶段。
这项工作通常在四月底完成所有流程,只待“五一”劳动节过后,便会正式张榜公布调整结果。
级别调整关系到每个人的工资待遇和未来发展空间,是厂里上下都极为关注的大事。
优秀党员的身份,在行政级别调整中,是一个分量十足的砝码。它代表着组织的高度认可,是“又红又专”的硬证明。
有了这个荣誉傍身,阳光明的行政级别再提升一级,便显得顺理成章,无可争议。这几乎成了厂委会议题中的一个共识。
四月二十八日,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厂领导层会议再次召开。
这次是厂委会。
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并通过本年度上半年行政级别调整的最终名单。
会议室的门紧闭着,厚厚的门板隔绝了大部分声音,只能偶尔听到模糊的讨论声,间或有赵国栋沉稳的发言片段传出。
与此同时,阳光明坐在自己靠窗的办公桌前,处理着一份关于节前车间安全自查的通知。
他强迫自己专注于手头的文件,钢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尽力不去猜测门内的情形。
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支“英雄牌”钢笔冰凉的金属笔身,指腹感受着细微的纹路,还是泄露了他心中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
窗外,厂区广播里正播放着激昂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会议持续的时间不算短,开了差不多有两个小时。
当办公室那扇厚重的木门终于被拉开,熟悉的脚步声传来时,阳光明放下笔,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望向门口。
赵国栋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脸上带着会议结束后的平静,看不出特别的情绪。
他没有立刻回自己的里间办公室,而是径直走到阳光明的桌前站定。
他的目光落在阳光明脸上,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沉稳。他嘴角微微向上牵动了一下,形成一个极淡却真实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