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建基
秋雨绵绵,如细密银针,落於柳叶之上。
河滨以南,一名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民夫来来往往的於狭窄土沟出入。
殷实的夯土为雨水所浸湿,似浮了一层黯淡的玄青色。
泥泞土道之侧,两名甲士互执著油纸伞,双手纹丝不动,为毛修之遮挡风雨。
“毛公,薛坞似是来人了。”
毛修之笑著扫视周遭,沉浸於天地神工,加之雨声清脆,一时未曾听见。
文僚见他默然不应,又道:“车仗左右,三十余名著甲侍卫,应是有要事,毛公还是接见一番为好。”
听此,毛修之侧身问道:“何人?”
“仆不知,只知是薛氏中人。”
“我於此建城,干他家何事?”毛修之略有不忿道。
文僚沉思了数刻,猜想道:“薛氏经略河东甲子余,仆以为,该是对主公建城一事有些——不愿。”
“不愿?建城所需之民役、钱粮皆是主公所拨调,未用他家毫釐,天下纷乱之际,他薛氏一族欲割据河东,自为诸侯不成?”
话音落下,文僚抿了抿嘴,莫敢再言。
蜀汉亡后,薛氏自蜀地迁於河东,刚迁居时,河东为裴氏所据,人生地不熟的,没少吃亏。
直至永嘉之乱过后,晋廷南迁,裴氏也不再愿经营河东,侧重於庙堂,无暇於地方,久而久之,便为薛氏鳩占。
倾注数代心血,刘裕於此水陆之咽喉要道建山城,族中耆老哪能坐得住?
这是提防夏魏两军,还是提防他们,谁能说得清?
多半是一箭双鵰,两头皆要。
匈奴堡与平阳、薛垒形特角之势,若夏军渡河东进,前两者晋军驻地可为屏障,若魏军西进,则是以薛坞为屏障。
无论敌军从何处进犯,都是晋军出大力,薛氏於后作辅。
整个河东,不止於平阳郡一带,垒堡守不住,撤走便是。
至於往哪撤,自然是往人丁兴旺的富庶之地,此番一来,便唯有南下。
此来,玉璧城干係重大,看似可绕道避过,但与眾多关隘別无不同,坚璧清野过后,晋军並非是只会守城的痴傻,攻克不下,粮道屡受阻截,这仗还如何打?
尤其是这漕运,诸国无水师,但粮船未曾少过,哪怕是夏军,也有为供给运粮而“徵用”的大船。
例如统万城,数道护城河流交杂,粮食可以直接水运至定阳,再行输运至岭北。
自古以来建城,多数皆是依山傍水,为的就是水利险阻。
玉璧城之地势,天下罕有,念此,毛修之也不得不倾佩刘义符眼光毒辣,饶是领兵至稷山左右一行,便能慧眼识地,以此掣肘三方,手法精妙,不似少年而为。
“离此多远?”